我国于今年7月发射了第一颗火星探测器,它承载着数以千计人的期望,并以浪漫派作家屈原的作品《天问》命名。近日有消息称,“天问一号”再次调整轨道,整个运行过程中共起动了4台发动机器,历时20秒左右。
虽然两个月过去了,但大家对“天问一号”的认知并没有下降。科学人员指出,进行轨道调整对于“天问一号”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由于受到各种星体吸引力的伤害,“天问一号”在漫长的飞行过程中会偏离轨道,这个数据值得注意,但它将决定整个每天飞行任务能否成功完成。
靠近基本理论轨道后,“天问一号”还将按照计划速度再次飞行,直到到达火星周围,提前做好登机准备。
根据目前发布的消息内容,“天问一号”已飞行了超过万公里,远远超出了地球和月球表面之间的距离,而且从地球到月球表面的飞行总里程甚至比从地球到太阳光的距离还要远。这个听起来很难以置信,但科学人员认为,每个的速度还必须提高,要飞得远,经历得短,每个人都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
另外,《天问一号》还在飞行的中段执行了一些日常任务,比如为地球和月球拍合照,听起来很有意思。
照片上,大家也看得出来,地球和月亮都成了弯弯曲曲的“长刀”。然后,科学研究人员表示,这是一张“天问一号”照片,拍摄于距离地球万公里左右的地方,因为距离太远,早就分不清地球和月球了,假如大家有足够的天文知识,或许还能找到一些线索。
对于每个人来说,火星一直都是神秘的,特别是人们还期待把它作为第二个家,相对于月球表面还有更大的生生不息的机会,所以“天问一号”也同样肩负着责任。
除了这些,还有一点就是,只是探险的火星还不够,未来人类必须在火星表面进行自然环境的更新和改造,这样才能有很多机会在这里立足。好消息是,我们刚刚开始进行基本的探索,按照相关计划稳中有进,有助于为人类发展史上的移民工作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天问一号》的漫长新旅程早已开始了,每个人都必须为它默默祈祷,期待着不久的将来,它能创造出新的惊喜,并在我国的主题探索中展现出许多有益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