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一掊土为汉家基
TUhjnbcbe - 2022/2/13 15:05:00
预防白癜风复发最有效的方法 http://m.39.net/pf/a_4573569.html

刘邦在汉中拜韩信为大将的故事,小时候我就听说过,此番我既来到汉中自然要来看看。

但看过之后老汉我有些许的失望,拜将台并没有更多文物古迹,除了一些韩信助刘邦成就霸业的图片展,本来我的期望值最高、觉得能引人入胜的韩信雕像,虽然韩信一身铁甲威风凛凛,却是年刚雕塑落成。

我在拜将台参观不到一小时,继而乘车到同样在市区的古汉台。

公元前年鸿门宴后,刘邦被项羽分封为汉王,“王巴、蜀、汉中,都南郑(今汉中市汉台区)。”刘邦当时羽翼未丰,只好率众从子午道来到汉中。

包括汉中在内的西南地区,当时还是蛮荒之地,刘邦的心中自然不痛快。萧何与刘邦同来汉中,富有远见的萧何劝告刘邦说:“虽王汉中之恶,不犹愈于死乎!”且“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所以萧何“愿大王王汉中。”

刘邦听完萧何此言十分高兴,并且听从萧何的举荐拜韩信为大将,经过四个月的精心准备,然后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灭掉三秦王和雍王章邯等,最终夺取天下成就了霸业。

刘邦因驻扎汉中而发迹,故在取得天下之后将国号定为“汉”。他驻扎并办公的这处高台,也就被后人称为古汉台。

到古汉台后我才知道,年汉中市以古汉台为馆址,在这里建立了汉中博物馆。

清代陈毓彩有诗云:“赤帝龙兴事已陈,层台巩固尚如新。当日宫廷湮没迹,此时郡国有仁人。”既在汉中博物馆研究古汉台“赤帝龙兴”,又能在古汉台感受“当日宫廷湮没迹”,的确是相得益彰的选择。

历尽千年沧桑的汉台,今天也不可能有汉代的建筑。北宋时汉台曾经还一度荒芜过。到了南宋汉台才被重新修建,成为专供官员的休闲娱乐之处。宋朝以至民国时期,汉台为汉中府署的所在地。

走进汉中博物馆大门,迎面就是一座高台,它高7米,坐北朝南,需要爬台阶才能上去,似乎要给老汉我一个下马威。

这处具有典型秦汉宫廷模式的遗址,后来人们到此来参观凭吊,常将这个高台视作汉朝基业的象征。

古汉台的最高处,是一座三层高的望江楼,它就是南宋时修建的天汉楼。望江楼高达17.5米,属于清末民初建筑风格,也是汉中标志性的古建筑。

“望江楼”的名字让我怦然心动。老汉我未登上台阶,先问这里的一位保安:难道登上望江楼的顶层,就能看得到江吗?

保安回答:望江楼曾经是汉中的最高层建筑,但随着汉中城市规模的拓展,现在这古汉台早已被高楼包围,登楼已不能望到汉江了。

早年登临望江楼的三楼,晴天时向南眺望,一眼就可以看见汉江,是饱览汉中风光的最佳去处,正如望江楼二楼楹联上所写,“汉水东流几千里,秦云北望第一楼”。

望江楼也已改成汉中博物馆的陈列室,老汉我也有自知之明,省点脚力爬上三楼。

古汉台现在的建筑,主要依托古汉台原有的建筑风格和布局,由自南而北逐级升高的三个院落组成。

在望江楼的东西两侧,分别有铜钟亭和石鼓亭,铜钟亭里放着一口很精致的大铜钟,据说是明代汉中瑞王府的遗物。西侧石鼓亭内有一个石鼓,又名月台苍玉,是传说中汉王刘邦的上马石。

在望江楼的对面,是建于明代的桂荫堂,据说堂前那几株大树是古汉桂,每逢中秋佳节香飘四溢,是汉中城内寻香访桂之处。

桂荫堂东西两面的建筑,分别为东华厅和西华厅,我来参观时这里正举办汉中市摄影家杨钧的摄影展,其主题是《直觉》,“自然,建筑与摄影的相遇”。

五零后的杨钧是汉中市建筑规划局的退休干部。据展厅的宣传资料介绍,近年来他注重摄影与科技的结合,运用飞行器作为空中平台倾斜摄影,采集数据进行三维建模和全景摄影,从传统二维影像向三维影像发展。

引起老汉我注意的是,年杨钧与中科院光电研究中心合作,完成了一套相机矩阵——人像近景测量三维建模系统,通过瞬间影像数据采集,高密度点云计算,通过3D打印,借助科技塑造有个性、有感情的人物雕像。

如果杨钧此时在古汉台展室,老汉我倒是真想和他做些交流。

桂荫堂南面有个长方形的池塘,是清初所建的镜吾池。池旁一个圆形的石头,镌刻着名为《镜吾池》的诗:“池塘如镜水平芜,照得今吾即故吾。莫笑萍踪飘不定,春风一约自同趋。”

镜吾池再南是古汉台的南院,也就是汉台碑林,里面有博物馆最重要的一组陈列,就是被列为第一批国保护的褒斜道石门及其摩崖石刻。

汉台碑林分为两个陈列室:东面是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西面是石门十三品陈列室。

褒斜古栈道陈列室,让我随着古人穿越秦岭和巴山,沿着两山之间七条古栈道的走向跋涉,领略褒斜古栈道南端石门隧洞的开凿、因地制宜修建栈道的各种形制、栈道沿途官方设施的“邮亭驿置”。

先民们经无数次踏勘,在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穿山越岭,开凿出七条主要的道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穿越秦岭,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

穿越大巴山的这些道路,历史上统称为“难以上青天”的蜀道。蜀道沿途分布着不同形制的栈道,著名桥梁学家茅以科学的独具慧眼,称这些栈道为与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齐名的古代工程。

褒斜道上的主要遗迹有石门、孔雀台栈道、石垭子栈道。

褒斜道也是穿越秦岭持续时间最长,最为便捷的一条蜀道,在蜀道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封建时代*令畅通和商贾往来,均取褒斜道。

也正因为此,褒斜道成为如今多学科研究的天然画卷,其沿途留下大量的历史文化遗产,如邮、亭、驿、置及交通工具等。

石门十三品陈列室,珍藏有从褒谷石门隧洞内外凿迁下来的13方精品摩崖石刻,又称“汉魏十三品”。

年修建石门水库时,为了抢救文物,从石门古栈道两侧近二百块摩崖石刻中,精选出了十三块石刻,将石刻的四周凿空,整体凿下后移存到汉中博物馆,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和书法艺术鉴赏价值。

其中的《衮雪》是曹操书写,“衮雪”旁有“魏王”二小字。原刻在褒河水中的一块巨石上,字径45厘米,据说是曹操绝无仅有的手迹。

褒河水流经石门,因石多浪激,如飞雪一般翻滚。相传建安二十年亦即公元年曹操来到汉中,见褒河水浪花飞溅如滚雪之状,遂大书“衮雪”二字以抒怀。

“衮雪”本为“滚雪”之意,但踌躇满志的曹操对随从说:衮在水边,何以见得就缺水?!

若细观“衮雪”二字,近篆书而非篆书之囿,属隶书又违隶书之规,笔触圆润而流利,也非常符合曹操的为人处世。

“衮”好似一个象形字,上面的三点一口酷似水花,下面的一撇一捺一竖钩,三钩均朝上翘起像湍急的水流,给人以张扬不羁、激荡舞动的阳刚之气;“雪”字平和而清爽,古朴而平实,阳刚而又不失柔美。

后人又有诗赞“衮雪”曰:滚滚飞涛雪作窝,势如天上泻银河。浪花并作笔花舞,魏武精神万顷波。

我离京已多日不看电视,参观古汉台后欲写此文,恰巧看到央视纪录频道有《汉中栈道》专题,说曹操公元年第二次来褒河,正是攻打蜀汉进退两难之时,部下问当晚营伍的口令是啥,曹操顺口就说是“鸡肋”。

主簿杨修理解曹操用意,当即便收拾准备撤退﹐有人惊讶地问杨修:“何以知之?”杨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只有曹操第一次来褒河留下“衮雪”两字,让后世的人们越是品咂,越是有滋有味。

古汉台占地面积约平方米,虽然比起拜将台要少许多,但古汉台的文化历史内涵,显然比起拜将台要深厚广博许多。

北宋张少禹曾有写汉台的诗句,曰“留此一掊土,尤为汉家基”,古汉台岂止是一掊土?它确确实实高屋建瓴,由此奠定了汉朝四百多年的基业。

---------------------------------

照片年2月19日拍摄

于陕西汉中古汉台和拜将坛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掊土为汉家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