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至高无上是飞行
TUhjnbcbe - 2021/11/29 23:07:00

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冲天》

“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机声。

春光旖旎不胜情,我如小燕,君便似飞鹰。

轻渡关山千万里,一朝际会风云,至高无上是飞行……”

年的《西子姑娘》,傅清石词,作曲人是写《何日君再来》的刘雪庵。如是燕啭莺啼、静姝温雅,却居然是一首*歌——中华民国空**歌。

“抗战8年,中华民国空*在空中击落或击伤日机超过架,在地面击落敌机也超过架;本身损失*机近一千架,牺牲官兵超过人,飞行*官阵亡将近四分之一。这些数字代表着什么样的意义呢?如同丘吉尔对英国皇家空*的评价:在人类征战的历史中,从来没有这么多人对这么少人亏欠这么深的恩情。”

这是纪录片《冲天》最后的解说词。4月10日晚北京77剧场的观影现场,在“解说担当”金士杰苍凉的声音落处,战声渐息,万籁归静,忽然毫无准备地,平地一声“柳线摇风晓气清,频频吹送机声”婉转飞升、清音入云,座下很多人的心旌和眼泪,就是在那一刻终告失守,被彻底摇动和摇下来的。

“当日,那些年轻的飞行员纷纷冲上天空迎敌,经常一去不复返;他们所爱之人与爱他们的人,又要如何面对这生死永别?”《冲天》时长98分钟,投资万台币,历时17个月完成。照片、访谈、影像资料、动画再现、实力配音……除了3D跟水下摄影,各种影音元素悉数调用。

“《冲天》是一支安*曲。这个曲谱是当年那些年轻人写的,我们只是有机会在七十年后把它演奏出来。”台湾导演张钊维是六零后,《冲天》中他讲述的“那些年轻人”——生命在25岁上下戛然而止,甚至很多尸骨无存。他们是对日空战中舍身殉职的中国第一代战斗机飞行员。“天空是他们永恒的墓园”。七十年世事苍老,而他们,永远年轻。

《冲天》年8月18日在台湾首映。上个月13日,首映香港。

“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这个影片可以回到故事发生的地方来跟大陆的观众见面。”第一次听张钊维说这话,是去年12月6日在深圳,“历史嘉年华”之“两岸抗战影像变迁”主题专场。

那之后的四个月,看过两次《冲天》放映,听过三回张钊维现场分享,还读了一整本35万字的《中国空*抗战记忆》,拿笔做很多笔记。到后来近乎完全模糊了写稿准备的目的,而更像是一种自我的辗转沉溺——我好像是想在那段历史里盘桓不去,就想要一笔一划反复写那些没有多少人知道的年轻的名字,希望被传续那种死生的热情和勇气。

这个周日,北京人还有一个看《冲天》的机会。4月24日晚尤伦斯艺术中心,它将作为第六届北京国际电影节CNEX主题影展的压轴献映,影展名叫“忐忑流年”。

航校第12期合影,标注白色十字架者抗战中悉数阵亡

“空*是一个奇妙的兵种,是一种美丽的不安分。”

—-金士杰,中央航校第8期金英之子

纪录片《冲天》有一个近乎“豪华”的配音阵容,像张艾嘉配林徽因,还有金士杰的全程画外音。他们,都是空*的后人。

“去参加央视《客从何处来》的录制,当原来故事中的时间、空间具体地出现在我面前时,很惊讶。比如听到爸爸当年在航校的同班同学、还有他后来的学生,从读书开始到服役、打仗,死亡速度飞快,教室会每天少两个人,感觉再有一天就轮到你了这样。这对我来说是很剧烈的。爸爸真的走过那个时代——身边大部分人在你面前死掉,注意,是在你面前死掉,而不是远远地写了封信说死了,不是。他们跟死神打交道的方式好凶恶、好残忍、好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

金士杰说这话时65岁了,而给予他这种震惊的父亲去年刚过了百岁,《冲天》里能看到他,轮椅上一个老人的背影。

老人的名字叫金英,年生人,中央航校八期毕业生。“金爷爷因为毕业后担任教官,因此跟死神保持了距离,但也承担了最多的生离死別。”《冲天》导演张钊维这样介绍。

“去年是抗战胜利70周年,有一个跟以往和以后都很不一样的东西,就是,当年参与过那场战争的年轻人,这是最后一个‘十年’我们可以听到他们亲自讲故事给我们听。生命就是这样很残酷的东西。到抗战80周年的时候,他们应该都不在了。”所以张钊维第一个就排除了专家、学者的访谈,也没有要从蒋介石宋美龄说起。“我没有要做一个空*史,也没有要做一个指挥官视野的战争史。我很纯粹地就想要从那群年轻人的视角出发,一开始就想用第一人称的方式来表述。”

那些年代投身空*的年轻人,他们是谁?

他们是当年高科技武器的使用者,必须有一定的学养、一定身体的锻炼,至少足够的外文水准去读懂那些飞行手册。“把那些飞行员的名单打开你去看,百分之六七十以上都是非常好的出身背景:林徽因的弟弟林恒、蒋介石的远亲毛邦初,战斗机飞行员;蒋介石一个非常重要*事幕僚俞大维,后来是台湾的国防部长,他的儿子也是战斗机飞行员;南开大学校长张伯苓的儿子张锡怙,王光美的哥哥王光复,也是飞行员……”

《冲天》里那个说“飞行员要做到:无恐无惧、无忧无虑、无俯无愧、无怨无悔”的老人都凯牧,是一个真正的蒙古贵族。他后来效力轰炸大队从滇缅战场一路打到国内,“一天出三四次任务,打地靶、投炸弹,回来下飞机就在飞机旁边等,加好油、挂好弹再去,一天三四次,真是不打死不算数啊,所以7天就下去6个”,这是他在片中的回忆;

打下过零式战斗机的陈炳靖,他们家是印尼的华侨;金士杰的父亲金英,老家是合肥的大地主,据医院方圆一里地内原来都是他们家的土地。

陈炳靖

这样的事实一开始真的惊到了张钊维:“是这样的人在投考空*!陆*在地上走,农民什么的都有可能会被抓去当兵。而空*的状况是,好像很帅,可能一开始他们被吸引也是因为空*很帅,可是他们一进笕桥航校就会看到一个碑,上面刻着‘我们的身体、飞机与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就是从你上学第一天就告诉你,你来这里未来是要送死的。”

接下来,整个《冲天》的过程成为了一种探寻。

“究竟什么精神在支持他们?如果说他们的对手——日本海*的航空队,是用日本战国时代以来的武士精神锻炼出来的,那大部分我们这边的飞行员,他们的精神锻炼是什么?”

“我们的身体、飞机与炸弹,当与敌人兵舰阵地同归于尽。”

—-杭州笕桥中央航校校训

张钊维从一开始就设定要讲战斗机飞行员。这是一个“偏向虎山行”的决定。因为战斗机飞行员阵亡率是最高的,他们能够留下来的记忆最有限。

螺旋桨战斗机的年代,那时的空中对决什么样?

“跟今天我们那种喷射机、歼10非常不一样,今天我们可以不用看到敌机就锁定它,然后发射飞弹把它击落。而在那个螺旋桨的时代,双方战斗机飞行员是在目视的距离里面的,甚至都可以看到对手的脸和表情。如果记往那个飞机编号,甚至都可以知道跟他对战的是谁。”在张钊维看来,那其实更类似一对一的决斗。

年“二一八”武汉空战,航校5期23岁的少尉飞行员吴鼎臣在飞机遇撞毁损后跳伞生还。年*口述史中心郭晓明访到他时,老人已经94岁,记忆明显零碎、片断化,只是反复提到“驾驶座背后的钢板”上弹声如雨。

“幸好新接收的苏联飞机,座椅靠背都装上了一层厚厚的钢板,算是有一些起码的防护。”这是同期张光明的回忆。“二一八”之役,张光明遭遇多机轮攻,“采取连续性的大动作特技翻滚飞行才得以逐渐脱离战场。迫降后检查,飞机中弹余发。”一个常人不注意或不好理解的“钢板”,却足见当日战势的恐怖,以致吴鼎臣71年后的苍老记忆中唯余这一细节清晰。

两个月后,23岁的陈怀民在4月10日归德空战中被日机撞上尾部下坠迫降,幸得同袍张光明救治,星夜送医。然而17天后他还是在武汉走到了生命终结。

陈怀民

年“四二九”,是日本天长节(日皇生日)。日*出动54架飞机空袭武汉。两*对垒,近百架飞机在空中缠斗,世界航空史上没有前例。短短半小时,日方被击落21架,中华民国损伤12架。

是日还在住院的陈怀民,顶替患病的战友升空迎敌。击落一架日机后被五架敌机围攻,飞机油箱着火,他果断加足油门,撞向日机同归于尽。

纪录片动画视效图之一

78年后,关于陈怀民当日伤情,张钊维有较一般传说更残酷的版本:“说出来你们会起鸡皮疙瘩,就是空战迫降的时候眼睛掉出来了,再把它塞进去。这个在战斗机飞行员里面很常见的。有一个王牌飞行员,一直活到战后,他有一次在太平洋战场上作战,被击中,眼睛流血。眼睛流血以后就看不清楚,那怎么办呢?倒飞。然后血就会往这样流。就这样撑过去。那时候的战斗机飞行员都是这样子的。”

接下来发生的事让人更不可思议。

“打仗就会牺牲。如果真的出现那种事情,你们不要悲伤,也不要难过。”这是赴难前陈怀民留给弟妹们的信。而空战中陈怀民与之同归于尽的日本飞行员高桥,后来他的尸体被人找到,在他怀里揣着刚刚收到的、来自日本未婚妻美惠子的信和照片。美惠子在信里嘱他保重身体,盼他家还。

年,陈怀民的妹妹陈难刚刚20岁。前一天刚刚看着哥哥离开家门,事后读到哥哥对手妻子的这封信。她提笔写了封信给美惠子:“高桥夫人美惠子女士,当你接到这封突如其来的信,看到陌生异国人的名字时,你将感到不安与惊异吧。请你不要误解我失掉胞兄的心境,因为我设身处地想到你失去高桥先生的心境。我想到你的悲苦,和你此后残缺凄凉的生活,我恨不得立刻到贵国去亲自见到你,和你共度友爱的生活。”

陈怀民陈难兄妹

“两个年轻男子在空中相撞,却在地上催生出这样一封信。文字早熟而透彻,由一个20岁的女子,写给另一个20岁的陌生女子。陈难的精神力量因此爬升到跟他哥哥一样的高度。或许只有在那样的高度,生死的界线才不那么清楚得可怕。”张钊维为《冲天》写下这样的解说词,他说这是所有故事里最让他震动的一个,“因为太不容易。一个二十岁的女孩子,能够这样去面对战争和她亲人的死亡。当时我就想,即便它只是一个点,我也要把它放进去。”

今天,在武汉张自忠路前面,有一条不很长的路,被命名为陈怀民路。南京紫金山北麓著名的航空烈士公墓,陈怀民的一副航空手套和手链,据说是这里一号馆的镇馆之宝。

“每个民族都应该有它本民族的精神,这个很重要。这个关键词就叫noble,贵族。他23岁就英年早逝献身国家,人死是要留名的,豹死要留皮的。所以我舅舅是我们家族生命价值最高的。”年,陈怀民的外甥、陈难的儿子陈德对着张钊维的镜头这样说。

“三天前,最后的好友晚上没有回航,我知道下一个就轮到我了。我祷告,我沉思,内心觉得平静。”

——中央航校第12期张大飞

《冲天》之前,关于民国抗战空*,大家所知都差不多。大抵都是来自两位著名的女性——林徽因,她的诗《哭三弟恒》;齐邦媛的《巨流河》,和张大飞。

张大飞

《冲天》里,和她们同为重要贯穿线索的,还有一个许希麟,民国空*“四大金刚”之一刘粹刚的遗眷。年杭州与刘粹刚初遇那年,她18岁,已是镇小学校长。年她成为空*的妻子。年抗战爆发。

年8月20日,刘粹刚在写给她的信中说:“假如我要是为国牺牲杀身成仁的话,那是尽了我的天职。因为我生在现代的中国,是不容我们偷生片刻的。您时时刻刻要用您聪慧的脑子与理智,不要愚笨,不要因为我而牺牲一切……您应当创造新生命、改造环境。我的麟,我是永远爱你的。”

刘粹刚牺牲在两月后,年仅24岁。家人寸步不离、贴身金银首饰被悉数取走的防犯底下,许希麟还是在某夜吞下36枚硬币试图自杀,幸被送医急救。后来许希麟在昆明创办“粹刚小学”,专门收留空*子弟。60年后,她在台湾出版《刘粹刚传》,讲述他们的战火往事。他们之间的通信,更曾被纳入抗战时期的中学课本。

刘粹刚

“刚一开始做这个片子,包括陈君天大哥好几个人就都提醒我说,空*的眷属是很特别的一群女性。如果你能访问到她们,如果能讲她们的故事,都会很好,因为从来没有人好好地讲过。”

张钊维果然依言行之。这帮助他理解当年那些义无反顾的牺牲:“他知道什么是生死之辨、义利之辨。他知道我去做这件事情之后,国家会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所以我们片里有一句台词是说:他必须斩断自己的未来,好让他们所爱的人有未来。”

“弟弟,我没有适合时代的语言/来哀悼你的死/它是时代向你的要求/简单的,你给了/这冷酷简单的壮烈,是时代的诗/这沉默的光荣是你。”

林徽因的这几句诗很有名。她写给在年3月双流空战阵亡中的三弟林恒,还有逃难路上在昆明郊外晃县邂逅的一群航校第7期飞行员。他们中间拉小提琴的*栋权,年9月13日在璧山空战中阵亡。74年后张钊维在重庆南山的抗战墓园惊见“*栋权”的名字,那天,他在那墓前站了很久。

《冲天》中有张没有人能忘掉的照片,来自美国国家档案馆。那是航校第12期毕业生的合影,无声地几乎被白色十字架铺满。每个十字架都标注着一个阵亡战斗机飞行员的生命,其中就有《巨流河》之齐邦媛的张大飞。

“我们也有计划,但却是不可预期的,是随时可以被改变的……因此,我们只有现实。与环境做生命的挣扎时,我们是孤单的,辽远的。在离人群极远的空中,我们的痛苦与喜悦,只有我们孤单地承受。同时在痛苦的事向我们围攻时,却更残酷地不允许我们去回忆和思索任何一件往事。”张钊维很庆幸能找到这篇中央航校二期汤卜生写于年的《航空生活的感想-一个飞行员的自述》,让他如愿接近那些20出头年轻人的内心。

“后来我很意外地发现,这些飞行员的个性,都跟《巨流河》里面齐邦媛描述的张大飞很类似:木讷寡言,不多话,心里面想的都是如何作战、国家的大事这样。从这里面我去体会,他们面临生死一瞬间的那种感觉。他们年纪那么轻,20几岁就被塞进那个机舱里头,像是被强迫去达摩面壁一样。因为他既不能思考他的过去,也不能去想将来。”

那张“白色十字架”合影中仅有三位幸存的飞行员之一,是航校第12期生、曾经击落过零式战机的陈炳靖。

陈炳靖

年3月13日《冲天》香港首映,是夜张钊维

1
查看完整版本: 至高无上是飞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