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听到火箭发射倒计时的时候,自己的情绪总是被一同点燃。“Tminus(倒计时),10……9……4……Mainenginestart(点火)……3……2……1……”这是每次火箭发射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样的图片是不是自带背景音乐?“轰………………”在童年时光里,曾经有过自己模拟火箭发射倒计时的科学少年,绝对不会只有我一个。在《火星救援》里,倒计时点燃的是拯救宇航员马克?沃特尼的希望,也再一次让我们感受到了这部“太空科学”(不只是“科幻”)电影中科学本身的巨大魅力。《火星救援》的故事并没有离现实世界太过遥远。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已经研发出多项可以让宇航员登陆火星并在火星表面生活的技术。在未来20年的时间里,像电影里马克?沃特尼等科学家在火星上开展探索任务是完全可能实现的。好莱坞有一句老话:“拍电影不是造火箭。”意思是电影并不需要像建造运载火箭一样需要精密的计算,浪漫的想象更重要。其实,发明倒计时发射程序的,就是一位电影导演。年3月16日,世界上第一枚液体火箭在美国的马萨诸塞州试制成功。当时德国的乌发电影公司决定拍摄一部科幻故事片—《月球少女》(FrauimMond)。该片导演弗里兹朗格在火箭发射的镜头中设计了倒数计时发射程序,即“……5、4、3、2、1,发射”。之后这个程序真的被火箭科学家沿用了下来。所谓“Tminus”中的T指的是火箭的预定发射时间,在火箭发射后的时间,则用“Tplus”指代。这张真实的发射照片上的数字的含义就是“发射后的第八秒钟”。不过,与美国不同的是,中国的火箭发射倒计时中,通常是倒数到零再“点火”。这是因为两国火箭发射技术有所区别。在去年的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把主人公库珀开车离家而去的镜头和火箭发射倒数计时剪辑在一起,形成了更加强烈的戏剧效果。
这个片段中,在脱离大气层之后,火箭进行了分离。这也是符合多级火箭运行规律的桥段。为了提高火箭的连续飞行能力与最终速度,从尾部最初一级开始,每级火箭燃料用完后自动脱落,同时下一级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使飞行器继续加速前进。在《火星救援》中,承担Iris一号发射任务的火箭原型,是美国的Atlas(宇宙神)型火箭。宇宙神系列火箭是目前美国最常用的运载火箭系列。世界上第一颗通信卫星、美国第一艘载人飞船都是通过这个系列的火箭送上太空的。目前正在使用的主要有宇宙神2型和3型。在电影中,还有这样一个桥段,为了让马克在火星上度过更长的时间以等待救援,NASA要求科学家们用更短的时间完成一次发射,用于往火星补充食物。这款Atlas(宇宙神)V火箭目前广泛运用于科学及商业发射,是非常可靠且相对廉价的选择。电影里它的遭遇只是剧情需要,并不是要给它扣黑锅。不过,这款火箭的知名度远远不及另一款火箭——土星5号(SaturnV)。土星5号运载火箭是美国专为阿波罗登月计划而研制的、迄今为止最大的巨型运载火箭。它能把重达47t的阿波罗飞船送入登月轨道,在先后9次发射中,将12名宇航员送上月球。这款火箭的推进威力之巨大,在年第一次发射时,点火的瞬间把发射地卡纳维拉尔角的居民都从凳子上震到了地上。年,大导演朗?霍华德执导、汤姆?汉克斯主演的大片《阿波罗13号》,让这款火箭成为人类太空梦想的一大象征。
和《火星救援》的拍摄过程中追求真实相似,剧组在波音KC-失重飞机中尝试适应失重状态。共进行了次抛物线飞行,累计失重时间长达分钟。
影片中所有有关土星五号火箭的画面,都是由电脑生成的,这是出于导演的坚持,电影中绝对不使用实际任务时候留下的影像画面。
(“休斯顿,我们有麻烦了。”)
影片上映后,宇航员吉姆?洛维尔、佛瑞?德汉斯、杰克?史威吉特从太空重返地球的壮举和汤姆?汉克斯的这句台词一样,留在了全世界观众的心目中。这三位身着的太空服,是不是和《火星救援》中杰西卡?查斯坦饰演的梅丽莎在进行外舱活动时候身着的宇航服差不多?影片中队员在太空舱使用的宇航服,和目前宇航员使用宇航服几乎相差无异。在年法国著名作家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提出了太空旅行需要身着特殊服装的设想。从最左边科幻艺术品中设想的宇航服开始,宇航服也在不断进化着。最右边两幅图上的登月宇航服和太空行走的服装,都成了如今太空科幻电影中的“标配”。比如《地心引力》中的这一幕。第二幅图上,专用于航天飞机起飞和降落阶段使用的“南瓜装”有着鲜艳的颜色,和《火星救援》中马克?沃特尼等人在火星上的着装颜色上类似。不过,前者是为了意外情况下救援人员能够及时发现宇航员,后者的美术作用则比实际作用要更大。并且电影中的宇航服看上去非常服帖,线条利落,非常时髦。也难怪马特?达蒙在看剧本时觉得自己会像钢铁侠。(具体原因包含剧透)不过,在库布里克《太空漫游:》中,也有橙色的宇航服出现。很难说到底是科学激发了科幻作品或是相反,在年的科幻小说《空中的孤岛》里,宇航员身背推进器的样子就出现在了封面上。不过,图上全尺寸的透明头盔在之后被证明是不可行的。《火星救援》中,由于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要求要看到演员在宇航服中的头部运动,并且要方便摄影师给面部大特写。因此设计师也把宇航服的头盔加大了尺寸。透明面罩的面积比你用的摩托车头盔都要来得大。此外,电影中演员需要进行大幅度的身体运动,因此宇航服的材料要适合拉伸。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既能抵抗压力又富有弹性的材料实际上只是设想。电影中的宇航服运用了一个目前宇航员太空行走宇航服中的生物科技面料。不过这是好事。因为剧组一开始设计火星宇航服的时候,参考的对象是年NASA公布用于火星登陆的Z-1太空服。看上去就像真人版巴斯光年。目前,NASA已经推陈出新,公布了宇航服的升级版——Z-2。拍电影确实不是造火箭。然而,在《火星救援》中,还有许多NASA正在开发或者是已经投入使用的最新太空科技。比如电影中的居住舱,在现实里,NASA已经开发出了模拟深空环境的独立环境的居住舱HERA。在其中,科学家可以模拟未来火星任务中的封闭环境。NASA也已经接近开发完成,能够让宇航员从火星上安全起飞的推进器系统。因为在真实的太空探索中,如何让科学家安全返回是一切的基础。年的“挑战者号”和年“哥伦比亚号”的悲剧,都是人类太空探险历史上的重大挫折。电影中NASA首脑泰迪?桑德斯(杰夫?丹尼尔斯)面临的拯救宇航员和控制预算之间的难题,在现实生活中会更加严重。电影中出现的“中国元素”也是目前世界太空科学探索的格局体现。在冷战大环境结束之后,只有中国和美国有能力并且有足够的经济实力实施载人航天计划。更不用说,比起来大多数科幻电影里因为身体素质不佳而经常客死他星的科学家形象,一个边吐槽土鳖Disco音乐边用科学拯救自己的马克?沃特尼无疑可爱又鲜活得多。因此,在媒体的报道中,本片“最真实的太空电影”的标签当之无愧。《火星救援》的故事离今天还有多远?——很远也很近。
在年7月21日,美国“亚特兰蒂斯”号航天飞机安全着陆之后,曾经是人类航天梦想的承载者——航天飞机的时代彻底终结。就像NASA科学家恩斯特?施图林格那封著名的《为什么要探索宇宙》中提到的——“太空探索不仅仅给人类提供一面审视自己的镜子,它还能给我们带来全新的技术,全新的挑战和进取精神,以及面对严峻现实问题时依然乐观自信的心态。”
文章中,附带了一张宇航员WilliamAnders于年在月球轨道上拍摄的照片“升起的地球”。每一次太空旅行,都能打开人类的视野。这也是火箭发射倒计时能够让我们心潮澎湃的原因。根据英国《每日邮报》的报道:NASA在一个月前公布了自己将建造人类历史上最大型运载火箭的计划。这个名为SLS(宇宙登陆计划)的火箭在年建成后,将会让人类登上火星不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火星救援》离我们的时代越来越近。文章的最后,是一句《星际穿越》里的台词。比起“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这句话包含的探索精神与人类的勇气更打动我。
作者
风易
I4HDZ9GRUAA6
I7RNNLHL6EDE
IEC9ZGAPL
I4AJ4W5M
IG5GCVYCC
ICGYQBJKJ47A
IXDDDPGJU8BB
I5G5XFKD
IR99VMFXWCBC
IRVQJ3WBH68A
抢到就是你们的啦,快绑定到自己的账户上,使用规则看上面的图图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