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我市举行双拥新闻培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TUhjnbcbe - 2020/12/13 21:57:00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pf/a_4636739.html

我市举行双拥联络员和新闻干事双拥新闻宣传业务培训

11月16日、23日,我市双拥联络员和新闻干事双拥新闻宣传业务培训分片举行,全市部分双拥和退役*人工作者、驻宁部队双拥或新闻干事报道员参加培训。他们聆听了编辑记者专家讲授的*报双拥通讯员写作思考分析、双拥周刊的回顾展望及投稿、双拥微视频和动漫的制作技巧等,陆*工程大学、陆*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临汾旅、建邺区双拥办、溧水区双拥办、浦口区人武部、鼓楼三所、秦淮区某社区*嫂缪建明等8个单位和个人作了交流发言。倪天君陈健将练红宁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听,我们身边的 老战士怎么说

□通讯员 邱淑群 唐明玉 祝恺 曹云波


  “雄赳赳,气昂昂,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 在司令员兼*委彭德怀的率领下出国作战,走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在海*指挥学院内的江苏省*区南京第五离休所,就有一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讲述,感受新的时代精神。


  炮兵安奇:忘不了脚底的鹅卵石
  

我叫安奇,今年89岁。年11月,我从上海出发赴朝参战,曾担任中国人民 第26*78师机炮连副指导员、干部处技术书记,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四、五次战役等,年6月回国。当时朝鲜天气极寒,零下40℃,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战斗环境非常艰苦,但战士们斗志高昂。有一次,美*的伞兵团空降到我们的后方,在紧急撤退过江上岸的时候,战士们裤腿都冻直了,脚底沾满了鹅卵石。战斗的日子特别艰苦,但我们挺过来了,而且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我们永远感到骄傲!


  在一次阻击战时,我连的主要任务是挖战壕,2米深2米宽。因为白天敌机疯狂轰炸,只能晚上施工,白天就在山洞里休息。半个月就完成任务,我也荣立了三等功。


  机要员于六韬:我在朝鲜待了八年
  

我叫于六韬,今年91岁。


  年11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 九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排级机要员、机要组组长,67师机要参谋、干部股长(营职)等职。


  尽管我没去前线血拼,但仗是怎么打的,我都知道,因为我在翻译电报时,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战况。


  年我所在部队轮换回国,领导问我愿不愿意回去?我表态要到一线战斗部队去,就这样,我在朝鲜待了八年。


  航空兵宋国卿:参加空战荣立三等功
  

我叫宋国卿,今年90岁。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空*17师51团领航主任(营职)。作战期间,我们的对手是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美空*飞行员,他们具有丰富的空战经验,而我师参战的飞行员,在米格-15歼击机上仅仅飞过二十几个小时。第一次参加空中作战,技战术都不如敌人,更谈不上空战经验,但我们有一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不畏强敌,敢于战斗,决心和侵略者拼到底,我也荣立了三等功。


  停战回国后,我还参加了年的解放一江山岛的联合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作为长机的我在雷达盲区发现了敌机,当时地面指挥中心命令返航,我看油量还够,就一边报告一边投掉了副油箱进行战斗。当时我和敌机对向飞行,飞行速度快,战斗非常困难,但在第二次攻击时,我把敌机击中了……


  *医李志英:坐着汽油桶入朝上战场


  

我叫李志英,今年87岁。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第医院3所统计员,后担任 第二分部18医院统计员,年8月回国。


  战争非常艰苦。我们是乘铁皮车入朝的,把女同志和我们不抽烟的战友安排到运送汽油的车厢,每人只能坐一个汽油桶,没法躺,就这样,我坐在“冰窟窿”上上战场。战场上更惨烈,战友们趴在雪地上打仗,医院的战友八成是冻伤,有的脱下鞋袜时能看到骨头。有一天晚上,医院遭受美*B-29轰炸机的轰炸,司务长和翻译当场牺牲。停战以后,我参加过一次纪念烈士的活动,负责把烈士的骨骸收殓。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带兵人郭庭芳: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叫郭庭芳,今年90岁。冬天,我随河南*区训练团入朝,担任师团5连指导员,年2月回国。入朝1年多,我们团负责把战士送到前线,我连的主要任务就是行*、防空和为前线补充兵员。为了避开敌人的轰炸,我们选择白天休息,晚上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不生火做饭(怕烟火暴露行踪),吃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们的兵都不怕苦,也不怕牺牲,记得有一段行*是在冰上过河,不少南方战士不会在冰上行走,不断摔倒,不少还摔伤了,但一次次滑倒一次次站起来……我们就是靠这种精神打败了敌人。


  还有这四位老战士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


  胡柳:


  今年岁,他年1月以总*《八一杂志》记者身份入朝采访三个月,后随中国人民 50*回国。


  陈蔚:


  今年91岁,年11月随中国人民 46*师入朝作战,担任师部作战参谋,负责指挥维修机场,年12月回国。


  戴丽秋:


  今年97岁,年3月入朝,担任过中国人民 23*68师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年3月回国。曾在中国人民 *调处参加过板门店谈判。


  李连杰:


  今年87岁,年随中国人民 第26*88师入朝作战,担任警卫连文化教员,年回国。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向所有入朝参战的老英雄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1月23日)


  冯树凭:《家》报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通讯员 李亚伟
  

革命战争年代,我*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一边英勇作战一边办报鼓劲,为战斗胜利和宣传发动群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年过九旬、参加过云山战役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冯树凭,办起《家》报传承红色基因,其中有40多期是纪念抗美援朝峥嵘岁月的,让我们从他的家报中感受 的英勇顽强、子弟兵的战斗精神和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
  

抗美援朝首战云山战役,作战目标是被称作“开国元勋师”的美国陆*第1骑兵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呢?冯树凭在《家》报中记载:“这是美国*队历史上最久的王牌部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从没吃过败仗,享有‘先驱师’和‘常胜师’的称誉。在云山战役中,我们以毙伤敌*余人(其中美*余人)、缴获飞机4架、火炮门,击落敌机3架、击毁敌*坦克28辆告捷。狠狠打击了美王牌师的气焰,让美骑兵第一师首尝失败的滋味。”
  

《家》报还有许多他在战场上亲历的情节:“李德功是团副团长,人很好,对下级爱护有加,没有架子,三十多岁,冲起锋来有点吃力。我那时20岁出头,向敌人进攻,从一个山头冲到另一个山头,棉衣内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抓一把雪塞进口中,似乎甜甜的……”“由于我营穿插动作迅速、大胆,当4连率先到公路大桥时,守桥美*竟把4连当成‘友*’,给4连让路,有个美*还上来握手话别。4连沉着机智,大摇大摆地通过大桥,直奔美*营指挥所。4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打得美*措手不及。4连占领大桥后,立即阻断了敌人南逃之路……”


  冯老创《家》报29年来,已累计刊出多期。《家》报记载家国大事小情、社会发展变迁,成为冯家家风传承的“根据地”。冯树凭家庭也先后获评首届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等。《家》报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1月23日)

回顾,欢迎在此点击阅读:

《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发布年南京双拥工作大事记

讲好强*故事点亮双拥文化

《南京双拥》

TUhjnbcbe - 2020/12/13 21:58:00
青少年白癜风公益活动 http://m.39.net/pf/a_4636739.html

我市举行双拥联络员和新闻干事双拥新闻宣传业务培训

11月16日、23日,我市双拥联络员和新闻干事双拥新闻宣传业务培训分片举行,全市部分双拥和退役*人工作者、驻宁部队双拥或新闻干事报道员参加培训。他们聆听了编辑记者专家讲授的*报双拥通讯员写作思考分析、双拥周刊的回顾展望及投稿、双拥微视频和动漫的制作技巧等,陆*工程大学、陆*炮兵防空兵学院南京校区、临汾旅、建邺区双拥办、溧水区双拥办、浦口区人武部、鼓楼三所、秦淮区某社区*嫂缪建明等8个单位和个人作了交流发言。倪天君陈健将练红宁

金陵晚报双拥周刊

“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听,我们身边的 老战士怎么说

□通讯员 邱淑群 唐明玉 祝恺 曹云波


  “雄赳赳,气昂昂, ……”七十年前,中国人民 在司令员兼*委彭德怀的率领下出国作战,走向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场,不畏强敌,浴血奋战,打出了新中国的国威*威,谱写了气壮山河的英雄赞歌。战争的硝烟已经散去,伟大的抗美援朝精神代代相传。在海*指挥学院内的江苏省*区南京第五离休所,就有一些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让我们一起聆听他们的讲述,感受新的时代精神。


  炮兵安奇:忘不了脚底的鹅卵石
  

我叫安奇,今年89岁。年11月,我从上海出发赴朝参战,曾担任中国人民 第26*78师机炮连副指导员、干部处技术书记,参加过抗美援朝第二、四、五次战役等,年6月回国。当时朝鲜天气极寒,零下40℃,气候条件十分恶劣,战斗环境非常艰苦,但战士们斗志高昂。有一次,美*的伞兵团空降到我们的后方,在紧急撤退过江上岸的时候,战士们裤腿都冻直了,脚底沾满了鹅卵石。战斗的日子特别艰苦,但我们挺过来了,而且战胜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我们永远感到骄傲!


  在一次阻击战时,我连的主要任务是挖战壕,2米深2米宽。因为白天敌机疯狂轰炸,只能晚上施工,白天就在山洞里休息。半个月就完成任务,我也荣立了三等功。


  机要员于六韬:我在朝鲜待了八年
  

我叫于六韬,今年91岁。


  年11月随部队入朝作战,先后担任过中国人民 九兵团司令部机要处排级机要员、机要组组长,67师机要参谋、干部股长(营职)等职。


  尽管我没去前线血拼,但仗是怎么打的,我都知道,因为我在翻译电报时,清楚地了解当时的战况。


  年我所在部队轮换回国,领导问我愿不愿意回去?我表态要到一线战斗部队去,就这样,我在朝鲜待了八年。


  航空兵宋国卿:参加空战荣立三等功
  

我叫宋国卿,今年90岁。年4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空*17师51团领航主任(营职)。作战期间,我们的对手是参加过二次世界大战的美空*飞行员,他们具有丰富的空战经验,而我师参战的飞行员,在米格-15歼击机上仅仅飞过二十几个小时。第一次参加空中作战,技战术都不如敌人,更谈不上空战经验,但我们有一颗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心,不畏强敌,敢于战斗,决心和侵略者拼到底,我也荣立了三等功。


  停战回国后,我还参加了年的解放一江山岛的联合作战,在一次战斗中,作为长机的我在雷达盲区发现了敌机,当时地面指挥中心命令返航,我看油量还够,就一边报告一边投掉了副油箱进行战斗。当时我和敌机对向飞行,飞行速度快,战斗非常困难,但在第二次攻击时,我把敌机击中了……


  *医李志英:坐着汽油桶入朝上战场


  

我叫李志英,今年87岁。年12月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担任第医院3所统计员,后担任 第二分部18医院统计员,年8月回国。


  战争非常艰苦。我们是乘铁皮车入朝的,把女同志和我们不抽烟的战友安排到运送汽油的车厢,每人只能坐一个汽油桶,没法躺,就这样,我坐在“冰窟窿”上上战场。战场上更惨烈,战友们趴在雪地上打仗,医院的战友八成是冻伤,有的脱下鞋袜时能看到骨头。有一天晚上,医院遭受美*B-29轰炸机的轰炸,司务长和翻译当场牺牲。停战以后,我参加过一次纪念烈士的活动,负责把烈士的骨骸收殓。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忘记这段历史。


  带兵人郭庭芳: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叫郭庭芳,今年90岁。冬天,我随河南*区训练团入朝,担任师团5连指导员,年2月回国。入朝1年多,我们团负责把战士送到前线,我连的主要任务就是行*、防空和为前线补充兵员。为了避开敌人的轰炸,我们选择白天休息,晚上行*。为了不被敌人发现,我们不生火做饭(怕烟火暴露行踪),吃的是“一把炒面一把雪”。


  我们的兵都不怕苦,也不怕牺牲,记得有一段行*是在冰上过河,不少南方战士不会在冰上行走,不断摔倒,不少还摔伤了,但一次次滑倒一次次站起来……我们就是靠这种精神打败了敌人。


  还有这四位老战士让我们一起记住他们


  胡柳:


  今年岁,他年1月以总*《八一杂志》记者身份入朝采访三个月,后随中国人民 50*回国。


  陈蔚:


  今年91岁,年11月随中国人民 46*师入朝作战,担任师部作战参谋,负责指挥维修机场,年12月回国。


  戴丽秋:


  今年97岁,年3月入朝,担任过中国人民 23*68师侦察科科长、作战科科长,年3月回国。曾在中国人民 *调处参加过板门店谈判。


  李连杰:


  今年87岁,年随中国人民 第26*88师入朝作战,担任警卫连文化教员,年回国。


  值此纪念中国人民 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之际,我们向所有入朝参战的老英雄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祖国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你们永远是最可爱的人!”(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1月23日)


  冯树凭:《家》报传承抗美援朝精神


  □通讯员 李亚伟
  

革命战争年代,我*一手拿枪一手握笔,一边英勇作战一边办报鼓劲,为战斗胜利和宣传发动群众,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已年过九旬、参加过云山战役的抗美援朝老战士冯树凭,办起《家》报传承红色基因,其中有40多期是纪念抗美援朝峥嵘岁月的,让我们从他的家报中感受 的英勇顽强、子弟兵的战斗精神和最可爱的人的高贵品质。
  

抗美援朝首战云山战役,作战目标是被称作“开国元勋师”的美国陆*第1骑兵师。这是一支怎样的*队呢?冯树凭在《家》报中记载:“这是美国*队历史上最久的王牌部队,在两次世界大战中战功显赫,从没吃过败仗,享有‘先驱师’和‘常胜师’的称誉。在云山战役中,我们以毙伤敌*余人(其中美*余人)、缴获飞机4架、火炮门,击落敌机3架、击毁敌*坦克28辆告捷。狠狠打击了美王牌师的气焰,让美骑兵第一师首尝失败的滋味。”
  

《家》报还有许多他在战场上亲历的情节:“李德功是团副团长,人很好,对下级爱护有加,没有架子,三十多岁,冲起锋来有点吃力。我那时20岁出头,向敌人进攻,从一个山头冲到另一个山头,棉衣内大汗淋漓,口干舌燥,抓一把雪塞进口中,似乎甜甜的……”“由于我营穿插动作迅速、大胆,当4连率先到公路大桥时,守桥美*竟把4连当成‘友*’,给4连让路,有个美*还上来握手话别。4连沉着机智,大摇大摆地通过大桥,直奔美*营指挥所。4连长一声令下,战士们一齐开火,打得美*措手不及。4连占领大桥后,立即阻断了敌人南逃之路……”


  冯老创《家》报29年来,已累计刊出多期。《家》报记载家国大事小情、社会发展变迁,成为冯家家风传承的“根据地”。冯树凭家庭也先后获评首届全国“最美家庭”“全国教子有方最美家庭”“全国五好文明家庭”“江苏省文明家庭”等。《家》报入选“上海大世界吉尼斯之最”。(原载《金陵晚报双拥周刊》年11月23日)

回顾,欢迎在此点击阅读:

《南京籍官兵立功光荣榜》发布年南京双拥工作大事记

讲好强*故事点亮双拥文化

《南京双拥》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市举行双拥新闻培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