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架、2架、3架……26架”
在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阅兵仪式上,最令人振奋的是飞机方阵的出现。
看着飞机列队从头顶飞过,广场上30万群众欢呼雀跃,仰头用手指着飞机,一架一架数着数。
中国空中战鹰的出现,更让在线的外国记者感到不可思议,因为新中国根本就没有组建空军,这些飞机的出现简直太神奇了。
他们惊呼:“中共一夜之间有我自己的空军!”并在之后大肆报道:“开国大典上,一共有26架飞机参加了飞行演习。”
其实,飞机出现在阅兵台上空,当时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1
中国空军成立的时间是年11月11日,比开国大典整整晚了一个月,那么参加阅兵式的飞机又是怎么来的呢?人们看到的,真的是26架飞机吗?
揭开这些秘密,还要从解放初期说起。
年3月,我党在吉林通化正式成立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东北老航校”。
东北老航校是“人民空军的摇篮”,利用从东北各地搜罗来的30多架旧飞机,开展了艰苦的飞行训练。
到年7月,东北老航校培养出多名优秀的飞行员、40多名领航员和各类航空技术人才。
同一时期,为了加强北平的空中防御,周恩来授意,在没有组建空中部队之前,必须先成立一支航空作战队。
当时,我党的空军力量非常薄弱,所有的飞机都不是“自己”的,不是缴获敌人,就是从敌方投诚过来的飞行员带来的。
基于这一点,飞机也就五花八门,什么型号的都有,外型高矮胖瘦各不相同,而且大部分机型老旧,性能不好。
尽管如此,我党还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在年8月,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飞行中队。
这支队伍不仅保卫着北平的防空安全,还领到了另一个艰巨的任务,那就是十月一日开国大典上参加阅兵式。
阅兵式上出行空军方阵,在旧政府执政的时候都不曾有过,不得不说,我党当时有如此决定,是何等的大胆和有魄力。
在精心挑选后,确定了参加阅兵的飞机和飞行员。
参加检阅的飞行员,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那就是飞行技术和政治思想都要过硬。
这里面有老红军干部飞行员,有东北老航校培养出来的八路军、新四军飞行员,有从国民党空军中发展的地下党,还有国民党空军起义过来的飞行员。
参加阅兵的飞机有一部分是苏联授助的,还有一部分是从国民党那里缴获的。
有9架P-51型战斗机,2蚊式战斗机,2架PT-19型初级教练机,1架L-5型通讯联络机,3架C-46型运输机,一共17架飞机。这是飞行中队的全部家底。
这样一支“拼凑”起来的受阅空军队伍,飞机型号不同,快快,慢的慢,怎样保持方阵整齐一致?这些飞行员又能顺利地完成飞行训练吗?
这些问题,在训练中还真都遇到了。
2
从飞行中队接到任务后,他们便开始在南苑机场紧张地训练。
飞行员们来自五湖四海,语言和飞行习惯各不相同,起初的沟通和协作也很吃力。
好在大家技术水平过硬,再加对阅兵任务有神圣的使命感,所以很快克服了飞行速度、相互配合等问题。
不过,他们在训练时,也遇到了几乎危及生命的险况。
飞行员邓仲卿驾驶“蚊”式战斗机训练时,刚起飞离地,飞机的左轮胎便发生破裂,飞机开始倾斜,邓仲卿凭着熟练的技术,让飞机安全返航着陆,避免了危险发生。
机械员检查才发现,飞机轮胎上扎了块弹片。
原来,是此前国民党轰炸南苑机场时,遗留在跑道上的弹片没清理干净,才扎坏了轮胎。
这些偶尔出现的弹片,似乎在传达着战争的脚步并未走远的信号,也让飞行员们更加迫切地想要迅速地成长起来,在空中展示自己的力量。
除了轮胎破裂,还发生了另一起飞机坠毁事件。
在一次训练中,中队长徐兆光飞到河北一个县城时,突然飞机发动机发生故障,眼看飞机无法操控,徐兆光被迫跳伞,飞机随即坠毁。
跳伞时徐兆光的靴子掉了,落地后他的脚被庄稼地里锋利的高粱茬子扎得鲜血直流,赶来的老乡们将他抬出来,救治后又赶着马车将他送回了部队。
由于脚部受伤严重,不能再执行飞行任务,成了他莫大的遗憾。
训练中的险情,并没有吓退飞行员们,但他们却被一个问题难住了。
那就是,阅兵式上,飞多高合适?
飞得太高人们看不清,飞得太低不仅噪音大,而且速度快,相当于瞬间一闪而过,还是看不清。
飞行高度是个十分专业的问题,对于阅兵式该以什么标准高度飞行,谁也没有经验。
怎么办?时任北平市市长和军管会主任的聂荣臻帮着解决了问题。
在8月的一天,航空局局长常乾坤带着两个飞行员去聂荣臻的办公室汇报工作。
在这里,他们“偶遇”了一位苏联空军将军。
工作结束后,聂荣臻吩咐:“你们留下来,陪苏联空军将军吃烤鸭。”
外皮金黄,肉质鲜嫩的北京烤鸭上桌后,立即勾起了苏联空军将军的食欲,宾主皆欢,席间气氛异常融洽。
这时常乾坤适时问道:“聂总长,我想请示一下,飞过天安门时,高度怎么确定?”
聂荣臻一边吃着饭,一边头也不抬地指了下苏联将军:“这个问题你问他。”
苏联将军正吃着高兴,立即接过来话说:“要根据各型飞机的下滑率来确定飞行高度,飞机能够滑翔到不伤害人的地方就行。”
就这样,一个专业难题迎刃而解。
3
前面说过,训练时是17架飞机,为什么开国大典上出现了26架飞机,多出来的9架是哪来的?
这背后还有个小故事。
开国大典的筹委会主任是周恩来,他看到飞行编队图后,提出了意见:“17架飞机,显得有些少了。”
飞机的确有些少,而且飞机又不可能慢动作飞行,飞过天安门上空,会让人觉得忽地一下就没了。但是其他仅有的几架飞机还有战备任务,实在没办法再增加飞机。
这时,周恩来帮着出了个主意:“能不能让领队的战斗机通过天安门后,再飞回来接在最后面的教练机后面,再飞一遍?”
这个办法解决了大难题,经过训练,完美地达到了效果。
在开国大典上,17架飞机分成6个梯队渐次起飞,分别以“品”字形,“一字形”列队通过天安门广场。
先通过的9架战斗机,在空中指挥下,随即加大速度,向右后转弯,绕了一圈后正好与队列最后的教练机相衔接,毫无破绽,所以观看阅兵的人们和外媒都以为是26架飞机接受了检阅。
虽然这些飞机都是拼凑出来的,机型又老又旧,而且数量也少得可怜,但还是展示了我们的空中力量,让人无比振奋。
朱德事后就激动地说:“直到今天,我才算真正的三军总司令!”
在阅兵前,还有着让人感慨万千的小插曲。
因为飞机老旧,很难保证飞行过程中不发生故障,而开国大典上有很多领导人和无数观众,万一出现差池,将是不可逆转的大事故。
所以,参加阅兵的每个飞行员写下这样的生死状:“我参加检阅,一旦飞机出现故障,宁愿献出生命,也不让飞机落在城内或掉在广场和附近的建筑物上。”
短短一句话,昭示了他们拼了命也要完成好这个任务的决心。
这样的誓言,至今读了都让人忍不住热泪盈眶。
而且在飞行前,为防止突发空袭,有四架受阅飞机是秘密携弹飞行的,以随时进入战备状态。至于哪架飞机上装有武器弹药,只有飞行员本人知道,方阵里的其他飞行员都不知道。
一边接受阅兵,一边随时准备战斗,可见当时的状况有多艰难。
4
年的阅兵式上,我们没有自己的飞机,如今72年过去了,我国的战机已经全部实现了国产。
在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空军近架飞机组成梯队飞越长空。
其中有世界领先的歼机运输机和轰炸机,歼-20战机也首次以五机编队亮相。
强大的空军阵容展示了大国实力,我们再也不用飞两遍了。
72年弹指一挥间,中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如巨龙腾飞在中华大地,中国人民正在走向伟大的民族复兴。
今天,“山河无恙,国富兵强”,是我们告慰先烈最美丽的语言。
参考资料:
人民政协报
新华社
北京新闻
本文作者:青草
责任编辑:蓝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