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
TUhjnbcbe - 2023/3/27 20:01:00
白癜风怎么样治 http://m.39.net/pf/a_4364586.html

本文转自;

记国防科技大学嫦娥五号任务参研人员

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着陆场,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喜讯传到千里之外的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参与该项目的科研人员无比激动。科技日报记者了解到,在本次探月任务中,该院多名科研人员参与了多个重要项目的设计与研制工作,为嫦娥五号顺利完成探月任务贡献了多项关键技术。

于起峰:给“挖土”的“嫦娥”装“慧眼”

时间回到年。湘江之畔,嫦娥五号技术负责人找到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于起峰,交给他一项技术难度极大的任务。

这位负责人来自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五院(以下简称航天五院),此人也许不会想到,5年后,于起峰给嫦娥五号装上了一双“慧眼”,辅助采样器高效完成了放样、抓罐、放罐等关键操作。

那天会面一结束,于起峰立即召集团队成员开了一个碰头会。

“这是之前从未经历过的测量环境”“采样器上配置的相机已固定,无法完全满足精密视觉测量需求”……于起峰静静地听着学生们讨论。那日,他们讨论了近三个小时,仍意犹未尽。

在办公区的墙上,印着这样一句话:有必要测量一切可测的,并努力使尚不可测的成为可测。这是测量学先驱伽利略的名言,也是于起峰多年来的追求,更是团队奋斗的目标。

月球上光照复杂,还有许多未知因素,传统的摄像测量方法在月面难以适用。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已进行的月球采样返回任务中,尚无使用摄像测量技术的先例,他们只能从头开始。

既然硬件条件不可更改,那就对算法进行提升。迭代算法需要实验验证,那一年团队成员往北京跑了50多次,进行系统调试、优化,在月面模拟环境实验中不断摸索实践。学生们带着问题从北京一回来,于起峰就召集大家共同商讨解决方案。

经过两年的打磨,这套算法已趋于成熟。然而,于起峰总觉得还可以“再好一点”,他要精益求精。

年的一天,于起峰把团队成员叫到一起。大家以为这只是一次普通的业务讨论,可没想到,于起峰在会上提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要求:已有算法并不稳定,推翻以往的方案,全部重来。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那一年,航天五院再次联系他们,提出能否利用嫦娥五号的自身结构特征完成测量,这是一个“使不可测变为可测”的要求。

接下任务后,年近六旬的于起峰与学生们一起熬夜加班,不停抠技术细节。最终,经过模拟验证,他们设计出的算法完美地完成了信息获取任务。

12月2日22时许,经过约19个小时的月面工作,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完成月球表面自动采样。

任务完成,于起峰却不满足。“今后,我们还要去探索更多未测量的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他说。

罗亚中:实现环月无人交会对接零的突破

“祝贺你们,圆满完成任务。”12月6日,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罗亚中给嫦娥五号负责月球轨道设计的主任设计师发了一条信息。

放下手机,罗亚中揉了揉熬红的双眼,悬了许久的心,终于彻底放了下来。此前,他一直

1
查看完整版本: 他们让嫦娥看得清对得稳落得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