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电子部队的电子战
——中国电子对抗部队探奇(二)
陈辉
人民解放*电子战部队成立的晚,但开展电子战早在红*时期就出现过。
年2月,蒋介石任命**部长何应钦兼“陆海空*总司令南昌行营主任”,调集20万兵力,向中央苏区展开了第二次*事“围剿”,企图彻底消灭红一方面*,并摧毁中央苏区。
当时红一方面*只有第一、三两个*团。4月1日,何应饮集结四路大*,扑向中央苏区腹地。
国民**认为红*根本不懂无线电通信,也不可能有无线电电台,其各部队之间常常毫无顾忌地使用明码进行联络,交换情报。
其实,早在年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时,毛泽东就感到无线电台在运动战中的重要作用。在围歼国民**张辉瓒部时,缴获了一部无线电台,并俘获了10名无线电工作人员。遗憾的是,这部电台的发报机被砸坏了,只留下收报机充电机,实际上是半部电台。这就是红*最早的一部无线电台。
此后,红*在东韶同国民*谭道源师作战时,又缴获了一部电台。年1月上旬,经毛泽东、朱德正式批准,以王诤等人为骨干,成立了红*的第一支无线电队,任命欧阳毅为*委,王诤为队长。从此,红*开始了无线电侦听工作,以收听敌无线电通话和无线电广播为主。
王诤和战友
由于国民**王金钰部的电台功率较大,又离红*较近,红*侦听到的电台信号相当强。没用多久,红*就掌握了敌电台的联络时间、开机规律,通过无线电侦察了解到敌各部队位置、活动情况、作战企图等极有价值的情报。
接到情报后,朱德、毛泽东签发了作战命令。不到半天时间,红一方面*第二次反“围剿”便首战告捷,全歼国民**第28师,该师瓦大功率电台和全部的无线电工作人员都成了红*的战利品,红*的第一次无线电侦察旗开得胜,从此拉开了人民解放*幼年电子战的序幕。
同时,运用这部大功率电台,红一方面*取得了与上海*中央的联系。之后,红*继续利用无线电台侦听敌情,根据敌人的作战计划调动兵力,在运动中歼敌。
红一方面*彻底粉碎了蒋介石的第二次*事“围剿”,红*的无线电侦察功不可没,毛泽东特别褒奖了电台全体官兵。
中国规模最大的电子战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本世纪50年代初期,在亚洲的朝鲜半岛,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规模最大的战争。相继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了这场举世注目的*事大战。交战双方投入战场的总兵力最高时达到余万人,各型作战飞机余架,舰艇余艘。战争自年6月25日至年7月27日停战,历时3年零一个月。在这场战争中,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使用了除原子弹以外所有的现代化武器,采用了所有的现代化战法,电子战就是其中之一。
抗美援朝战争中电子战的主要形式是由美*航空兵施放的有源和无源干扰,中朝防空部队采取保护雷达不被干扰压制的措施,以及交战双方所进行的电子侦察等。美*航空兵所使用的电子战战术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所使用的战术差不多。
战争一开始,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依仗其优势的空中力量,对中朝*队的战略后方、*事设施、战役战斗行动以及交通运输线进行狂轰滥炸,并且随着战争的升级而加剧。因而空袭与反空袭成为双方作战的重要内容之一,电子战在就成为空袭与反空袭作战的重要手段。
美国远东空*司令部,统一指挥远东及侵朝空*。下辖第5、第13、第航空队及远东轰炸机指挥部、第空运师、第3航空救护队等。第5航空队与远东轰炸机指挥部分别负责指挥侵朝全部战术与战略空*。
美*远东轰炸机指挥部于年7月朝鲜战争爆发后成立,下辖第19、第78、第轰炸机联队及第91战略侦察中队,第21、第43航空气象队与1个临时成立的基地运输大队。第5航空队辖有9个战斗机联队、2个战斗轰炸机联队、1个照像侦察联队、1个战术空*控制联队、1个海*陆战队空*战斗机联队及其它仆从国家空*,共约15个大队。主要装备有F-86和F-86E型战斗机,F-84和F-84E型轰炸机,F-82战斗机,F-80战斗轰炸机,F-51、F-94型战斗机,B-26型轰炸机,RF-80型侦察机,AT-6型战术控制机和F-7F、F-9F、F-4U5N、F-4U4B型等海*陆战队战斗机。
B-29装备的APT-1雷达干扰机
其中B-29、B-26飞机均装有偶极子反射投放装置和有源干扰发射机,在其它机型的飞机上也都装有雷达报警装置,但这些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设备,和现今的电子战设备相比相差悬殊,无法相提并论。尽管美*在朝鲜战争初期电子战装备并不高,但中朝*队还没有与之相抗衡的电子战能力。
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几个小时后,一架美*RB一29电子侦察飞机奉命从驻日本的空*基地起飞,横穿北朝鲜,执行了美国介入朝鲜战争的第一次作战任务。但是,这次侦察飞行没有接收到北朝鲜境内任何雷达信号,因为当时朝鲜根本就没有雷达投入作战。朝鲜人民*的防空能力很弱,就连目视瞄准的高炮射击也不多见。美*的轰炸机编队可以放心地起飞了。
尽管如此,美*的电子侦察飞机还是每隔一定时间出动一次,以期搜索到预示朝方对空防御有所加强的雷达信号,并且将搜索的范围扩大到了中国沿海沿边,监视那里雷达部署的动态。
中国人民 参战后,在强大攻势下,美*潮水般地溃退。第三次战役中,美*一个弹药库被 缴获,那里存有大量使用无线电近炸引信的高射炮炮弹,引起了美空*的惶恐不安。美*电子战部队马上受命改进了一部APT一4干扰机。这种干扰机能使装有无线电近炸引信的炮弹提前引爆而不至于击中飞机。
防空兵雷达
对空监视雷达在朝鲜和中国东北边境部署后,美RB一29电子侦察飞机很快发现 雷达信号。美*在接收雷达信号中注意到 雷达在正常的脉冲之间不时地辐射出一组不寻常的4个脉冲,这使美电子战人员大惑不解。他们认为,这4个脉冲组可能携有某种救据传输信号,多半是用来指挥战斗机的。他们马上组织技术人员攻关,试图对这些信号进行逐个脉冲分析。然而,最后结果却使费尽心机的美*电子战官员大失所望。他们发现,这一组4个脉冲并无实际意义。原来,它是由驻波和雷达与天线间的阻抗失配而引起的一种无意效应。
年初,美*电子侦察飞机开始接收到 部署在平塌地区的火控雷达信号。不过,由于数量极少,当时雷达控制的高射炮还是一种无足轻重的威胁,因而美*还没有产生用电子干扰来保护B一29飞行作战的需求。长期不开机使用,加之战区潮湿的空气对飞机上的电子系统产生了破坏性影响。一支B一29轰炸机部队在完成作战任务返回美国休整时发现,有半数飞机上的电子对抗设备竟然锈蚀和发霉而无法使用了。
在 5次战役前,美*空*活动十分猖狂。美*航空兵的主要打击目标是中朝*队的有生力量与公路车辆。对山沟、森林、居民地进行低空、超低空搜索,一旦发现可疑目标,随即扫射投弹,即使一人一马也追逐扫射,直到摧毁为止。对 的穿插部队、渗透部队则以F84和F84E等型战斗轰炸机进行超低空攻击。
投弹轰炸的B29
对中朝*队交通线则以B26等型轰炸机进行狂轰滥炸,阻碍*用物资运输。美*远东空*F86战斗机主要使用在高空活动截击 飞机或封锁机场,专门对 米格15飞机作战,以掩护其战斗轰炸机对地面目标实施攻击,或掩护轰炸机轰炸中朝*队后方重要*事目标。其主要活动地区是鸭绿江以南及清川江以北。美*航空兵每天出动架次最高时曾达架次,仅用于直接支援地面部队作战时一天曾达0架次。
对于美空*空袭作战的严重威胁,开始中朝*队无法组织有效的反击,原因是在当时缺乏用于侦察搜索、引导及火控雷达系统,所使用的是苏联制造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用的老雷达“罗斯-1”和“罗斯-2”,这种雷达作用距离非常有限,工作在较低频段上,而且安装在用卡车,甚至是马拉的拖车上。它只能测量飞机的距离并大约指示敌飞机方向,同时很容易受到干扰。当美*航空兵对战场目标进行大规模空袭时,通常在突击编队之前,或在突击编队中B29或B26专用电子干扰飞机对中朝高炮部队的指挥雷达进行有源或无源干扰。
美*对在保障编队中活动的电子战飞机一般不进入高炮火力网,而在距打击目标20—25公里的地区活动,采取施放无源干扰的方式:投放包括10—20根25—30米长的镀金属带和数百根半波箔条的偶极子反射体包,它可使雷达在30—40公里内不能发现空中目标。施放有源干扰的方式是,运用APT-1和APT-2电子干扰机实施直接压制,同时配合使用无源干扰,这种运用方法大大增强了电子干扰效果。由于美*空袭时实施有源和无源电子干扰,使中朝防空部队的环视远程搜索雷达、COH-3K、COH-2B型引导雷达以及PAΠ-50探照灯雷达无法正常工作,进而使美*大批空袭飞机躲过中朝防空部队的攻击,肆无忌惮地空袭中朝*队和重要*事目标。
美*空*对朝鲜空袭期间,一些飞行员注意到在他们进入中朝防空部队的高炮火力网之前,飞机的仪表着陆系统信号灯就开始发亮,这警告飞行员有紧急情况。其原因是由于中朝防空部队使用的苏制“罗斯—2”搜索雷达工作在72兆赫频率上,正好与美*飞机仪表系统使用的频率75兆赫很接近,这种意外的巧合,使美*飞行员知道他已被中朝防空雷达发现,进而采取规避措施躲过雷达搜索。正是由于美*采取以上措施使美*空*作战飞机损失始终处于一个较低水平。被击落的飞行员大都是 空*歼击机所完成的,而最初防空部队的战绩并不十分理想。
中朝*队为了使防空部队正常发挥作用,针对美空*电子战特点,积极采取措施,克服电子战设备落后等困难,使防空部队能够在以后的一个时期内击落的敌机显著增加。
首先,中朝*队采用靠近前线或在 歼击航空兵指挥所开设电子侦察站,对美*空袭行动进行电子侦察。在每个电子侦察站内使用10—20部短波和超短波无线电接收机,数部磁带录音机和空情标图版,通过采用通信侦察手段,中朝*队方面截获了美航空兵部队和兵团之间的通话,查明了敌机准备起飞的情况,判断出敌机的数量、隶属关系、战斗任务性质及行动特点等。此外,电子侦察还从战区返回的敌机那里,了解到空袭的结果。通过截收敌侦察机传输的情报,判断出敌航空兵指挥系统。
其次,中朝*队采用新型雷达,使用更高频率即X波段,—1兆赫来对抗敌机进行搜索。这样就使美*雷达告警接收机失去了作用,美*飞行员就无法判断自己是否已经在中朝*队的高射炮射程范围之内。由于使用了新型雷达,即使在不良天候条件下,中朝*队防空火力也能将敌机击落。
随着美*空袭飞机大量被击落,美*开始意识到中朝*队一定拥有了新型雷达。于是,美空*急速地想方设法收回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已经处理的电子设备,甚至不得不从剩余*火商那里买回一部分。然后加以修理和重新调试,并迅速安装在作战飞机上。然而,这些旧的接收机在实战中不能检测到中朝*队新型雷达发射的电磁波,因而使美*意识到中朝*队使用的这种新型雷达工作在更高的频率上。
随着战争发展, 部署在朝鲜的雷达日益增多。雷达控制的防空火力逐渐成了对美*B一29飞机的威胁。年4月10日,美远东空*轰炸机司令部决定:开始对朝鲜境内雷达使用瞄准式干扰。由于长期以来忽视电子对抗,此时B一29轰炸机部队的电子战能力使美*处境尴尬。机上没有配备专职电子对抗人员,无线电报务员被指派兼任电子对抗操作员,而无线电设备和电子对抗设备却安装在连接前后增压舱通道的两端。电子对抗席位上没有设置座位,也没有安全带、氧气出口以及照明设备,腐蚀损毁的电子战设备也得不到及时补充。更严重的是能胜任电子对抗工作的无线电报务员也为数寥寥。B一29轰炸机上的这种电子对抗能力己不适应战争发展需要。
年10月, 空*驾驶米格一15战斗机进行了有效的作战,使美*B一29编队迭遭重创。数日之内,美B一29轰炸机被击落5架,击伤8架,有时一次出动受损率高达80%以上。美远东空*司令部慌忙作出规定:今后B一29飞机只能夜间在朝鲜上空执行作战任务。
夜间轰炸时B-29雷达显示器上的图像,及投掷闪光弹的情景。
B一29飞机在夜间实施轰炸需要使用近程导航系统。这是一种由地面控制的系统。由于B一29飞机上电力有限,导航系统的启用使电子对抗可用的电力减少了一半,限制了电子干扰机的使用数量。更严重的是,近程导航系统和电子对抗设备之间常常互相干扰,以致轰炸飞行过程中各机组不得不在使用一种系统时放弃使用另一种系统。干扰机在轰炸航路上飞行的过程中断断续续地使用,发射45秒停顿45秒。每次干扰后都使炮瞄雷达在许多秒钟内不能进行跟踪射击,但45秒的停顿已足够使高射炮火重新修正变得精确了。即使如此,电子对抗措施仍然防止了更多的飞机遭到高射炮火的伤害。电子干扰使高射炮放弃了瞄准射击,而采用不瞄准的拦阻射击。
抗美援朝战争中,我*有多支探照部队
年6月, 探照灯兵与航空兵一次漂亮的协同作战使美*极为震惊,暴露出美*电子战能力的不足。6月10日夜,当美第19轰炸机大队的4架B一29飞机被派遣轰炸朝鲜的郭山铁路桥时, 探照灯兵约20部探照灯同时开机照射,将相继飞来的轰炸机套在其光柱之内,接着, 空*12架喷气式战斗机实施了反复攻击。敌2架轰炸机当即被击落,1架受了重伤。4架中只有1架B一29飞机施放了电子干扰,结果在这次战斗中得以逃脱。这次战斗后,B一29飞机被限定只有在预报目标地区有云层掩护时的夜间才能实施攻击。不久又准许B一29飞机使用投撤箔条的干扰手段,并在一定的范围内,允许干扰地面通信。
抗美援朝期间, 高炮部队在探照灯配合下作战
在朝鲜战场上,美*投放箔条采取了以下方式:1、连续投放。连续跟进的轰炸机以每分钟60包的速度投放箔条,以形成绵密的屏蔽或走廊。这种保护是瞄准式电子干扰的补充,在一定频段上是对飞机提供保护的唯一手段。2、由盘旋的飞机投放。有时飞机编队需要有较长的时间来通过目标区,由于连续跟进的飞机之间存在间隔,各架飞机就不能进行有效的相互电子对抗保护,便采用这种由一定数目飞机盘旋投放箔条并对雷达设备施放电子干扰。3、随机投放。这是一种作为迷惑和欺骗手段使用的由盘旋飞机投放箔条的技术。4、箔条的应急投放。电子干扰能成功地使单部探照灯控制雷达失效,但经常出现的情况是一架飞机同时受到两部或更多部探照灯控制雷达的跟踪。由于空间和设备能力有限,有时飞机不能对所有跟踪的探照灯控制雷达实施电子干扰,以致飞机被长时间地照射而遭到毁伤。这种情况下就使用应急投放的措施。投放的方法是每次快速投放5秒钟,间歇5秒钟,直至照射停止。作为对电子干扰的一种补充,这种技术被证明是很有效的。
箔条与电子干扰同时并用对付探照灯控制雷达,效果比较明显。据一个阶段的统计,美*轰炸机有次受到探照灯照射,其中87次在使用对抗措施之后飞机逃离了探照灯照射,有效率达76%,大大降低了飞机的损毁率。美*曾评价认为电子对抗有效地保护了他们的轰炸机,如果没有采取电子对抗措施,夜间击中B—29飞机的毁伤数将是实际毁伤数的3倍。
结合雷达天线的探照灯
雷达探测是对美*空*的极大威胁,仅用干扰的手段还不足以彻底消除这种威胁。抗美援朝朝鲜战争期间,美*第8*电子对抗技术还致力于搜寻、确定雷达方位,企图一劳永逸地摧毁雷达。
年,美国空*改装了几架B—26“侵略2者”飞机,用于执行雷达搜寻任务,机上携带—些APA一24测向天线和l部APR一4接收机。最初几次试用,效果不佳,难以精确定位雷达。飞机上的测向机给出的雷达坐标常常是几英里宽的地区。而且许多情况下,各次飞行所测出的雷达位置也不相同,以致弄不清雷达是移动了呢,还是该地区不只有一部雷达存在。执行后续任务的照相侦察飞机也常常拍摄不到雷达阵地。
为了更精确地测定雷达的方向和位置,美*又专门改装了一架F一82“双野马”式双座夜间战斗机。将一部APR—4接收机和一台APA—6脉冲分析仪与机上的scR一型机载截击雷达相接。这样改进后获得的方位精度远比使用制式测向机精确。这是使用机载雷达的大孔径天线与电子情报接收机连接组成一部高精度测向机的首次尝试。可是,经试用后又产生一个重大缺陷。由于电子战*官始终都在测向器上工作,驾驶员便不得不同时兼管飞行与领航。F一82飞机携带的领航设备也不完善,飞机本身的位置又得不到精确确定了,尤其在夜间问题更显突出。而飞机更经常需要夜间执行定位任务,因为白天雷达常常不工作。
为解决这个问题,美*又改装了一架更大的三座B一26飞机,它能在机身下的吊舱内携带SCR—天线,又有近程导航设备和全部时间工作的领航员提供符合要求的飞机定位精度。尽管改进型的B一26飞机对雷达定位比使用普通测向机的飞机精度高,但仍有许多次空手而归。直到10年后,美*的雷达定位技术才达到足够精确,使侦察机在第一次飞越照相时就能将其拍摄下来。
纵观抗美援朝战争期间,美*使用的电子战设备和战术大多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就有的。战后发展起来并在朝鲜战争中得到大规模使用的装备只有安装在某些电子侦察飞机上的APR一9接收机和A一6箔条投放器。战争中,美*以优势的电子战技术和装备对刚刚处于起步阶段的中国人民 雷达部队作战,仍然暴露出了许多问题,有时甚至显得惊慌失措。随着战争的深入,美*在战区的电子战能力也不断提高。朝鲜战争的爆发,美国对于中朝防空雷达性能的改善,不甘落后,他们利用拥有的先进技术,迅速研制了新的接收机,并获得了中朝*队新型雷达的详细情报数据,包括频率、脉冲宽度、脉冲重复频率等,随即着手改装二战时的干扰机,安装在早期的北美B一25J米契尔式轰炸机上,同时也启用了锡箔片干扰雷达旧系统。这些措施的采用,使美*空袭飞机的损失大大下降了。战后美*统计飞机损失总数为1多架。根据美*专家后来的报告,如果美*不与中朝防空*实施电子战的话,损失飞机总数将是这个数字的3倍,即达架。
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朝*队的防空力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共击落击伤敌机余架。这些战绩的取得,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积极实施电子战的结果。
在60年代,中国空*地空导弹兵与美*武装的国民**队也曾打过电子战.
年9月9日,美国人送给 空*的两架U-2飞机被我地空导弹部队击落一架,另一架在训练中意外爆炸。
年,3月28日,又一架进入大陆领空的国民*U-2侦察机,很快窜到甘肃某基地上空。我*地空导弹4营立即进入一级战备。两次打开导弹制导雷达天线,敌机却两次转弯,完成度盘旋,始终未进入萨姆-II地空导弹的有效射程,在4营指挥所标图板上,留下一个倒“8”字的航迹。
*委副主席贺龙元帅下达了指示。总参和空*组成联合工作组检查4营3月28日的战斗情况。
原来,敌人已窃取了萨姆-II制导雷达的频率,在U-2侦察机上安装了电子预警装备。当萨姆-II制导雷达电磁波照射U-2机时,敌人马上判断出我导弹阵地方位,尔后机动转弯,逃脱导弹打击。
通过“3.28”战斗,大家明白:面对电子战,以往的战法不灵了。必须研究出对付装有电子装备的U-2飞机的新战法。
最终大家达成一致意见:压缩打开制导雷达天线的距离,把敌机放近后再开制导雷达天线,捕捉目标,使U-2飞机来不及转弯机动,就被我*击中。为了能够正确选择打开制导雷达天线的最佳时机。年“五.一”节过后,地空导弹2营奉命由北京转至德州故城地区,研究对付U-2侦察机预警系统的新战法。
他们反复推算,制导雷达要在40公里左右打开天线才行。按照苏联萨姆-II作战教令规定,打开制导雷达天线一般在公里以外,尔后完成各种发射准备动作需要7至8分钟。100多公里与40公里,8分钟与10多秒钟,形成了多大的反差,发射难度可想而知。
2营官兵迎难而上,刻苦训练,经过50多次开机试验,摸清了开天线后要做的14个动作,有9个可以移到开天线之前去做。剩下的5个动作经反复训练,可在8秒钟内完成,创造了发射萨姆-II导弹的奇迹。这种“攻其不备,出奇制胜”的战法受到了北京*区空*和空*高炮指挥部的充分肯定,先后8次实兵演练都获得了成功。这一科研成果在全国第一届科研大会上获得一等奖。我*导弹部队已经严阵以待,只等着国民*U-2侦察机再次自投罗网了。
由于没有将我*4个地空导弹营集中部署,构成大面积有机结合的火力网。年6月3日,国民*空*一架U-2飞机由温州入大陆经衢州、九江、武汉、西安、天水、向兰州飞行。驻守在兰州的地空导弹4营依然使用老办法迎敌。最终敌机又在4营的作战地图上留下粗大的“S”形回环的航迹溜走了。
“6.3”失利之后,在聂荣臻元帅的指示下,空*于7月上旬调动4个地空导弹营的全部兵力在西安一线沿着渭河进行了集团部署。然而9月25日国民*空*的一架U-2飞机在我地空导弹设下的口袋里,安然返航。
在我*地空导弹部队多次失利后,空*司令部总结教训,根据敌机的入侵规律,又进行了新的战斗部署。最终于11月1日击落了一架国民*U-2飞机。获得国民*“飞虎奖章”的少校飞行员、‘克难英雄叶常棣跳伞被擒。”
中国电子对抗部队在抗美援朝战争后的20多年后才成立,但在成立之前,我*不是电子部队的部队已经在电子战中百炼成钢了。
70年代中期,我*电子部队终于问世了,在总部、战区和各集团*都编有不同数量的电子对抗部队,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电子工程学院,专门培养电子对抗人才,电子对抗兵成为中国通信兵家族的新成员。
本作品版权归“晨晖*事”所有
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