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吹嘘苏联将要有一次大的技术突破,可以制造一只跳起来跨越桥梁的船。然而西方国家领导人却一头雾水:什么船可以跨过桥梁?
事实上,这个“船”其实是一种世界上前所未见过的运输工具,一种无需接触水面但却拥有跟飞机一样速度的“船”,说的这里,部分人可能听说过,没错就是:地效飞行器,可是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却无法理解这几乎可以称得上跨时代的技术产物!
冷战期间,苏联一直在秘密开发各种独特的技术,这些独特技术的产物有的开花结果,有的只能无疾而终,毫无疑问地效飞行器就属于后者,不过这并不代表其本身的失败,而回望那段历史,希望可以找到其他答案。
年代,水翼船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快的船。顾名思义,水翼船就是在船底装上类似翼的东西,因为水翼可以把船底和水面拉开从而减少阻力提升速度,然而即使是这样杰出的设计也未能令水翼船的时速超过每小时公里,因为一种名为“空穴效应”的现象的抑制。
致力于提高船速的一种科学家们绞尽脑汁也无法解决这种问题,面对这种情况,苏联的一位科学家Alexeyev有了一个大胆且创意十足的想法:直接将水翼装到水面之外,这意味着原有的流体力学的问题变成了空气动力学问题,从而有可能将速度提升到史无前例,速度快得可以直接把船只从水面升起,但又不比像飞机那样飞到高空中去,只需在距离水面少许距离飞行,或者说贴水飞行。
这其实包含着一个日常飞行的规律,飞行员们早就注意到降落或飞行时越接近地面,飞机升力越会增加得多,就好像故意有人不想让飞机降落一样,这个规律后来被称为“翼地效应”。
Alexeyev正是想用这种现象来制造他那能和飞机赛跑的新“船”!通过制作小模型其证明理论的可行性,但他需要更多的资金来发展这个概念。
时间来到了年代,他开始向苏联*方证明这种概念可以用在*事用途上,非常幸运,*方高层在一听到这个概念就被深深吸引住了,赫鲁晓夫当然也不例外,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费资金被源源不绝地投入到该项目中去,Alexeyev团队开始把构思扩大,在短短五年内,他们从重量不超过几吨重的小型原型机发展到吨重的“里海怪物”,科学名称地效飞行器。
为了使这架庞大的飞机能够充分发挥翼地效应,八架喷气发动机被分别装在前方机头两侧提供定向推力,而一旦飞机进入到翼地效应中去时,前方八架喷气发动机关闭,只留下后面两台发动机运转,尾部巨大的水平翼用来抵消翼地效应中飞行不稳定性并保持高速控制性。
历经无数困难,苏联地效飞行器的原型机终于在年进行首次测试,而这次测试也展示了“里海怪物”那不可思议的数据,在水面上,可以“航行”或者称“飞行”的速度达到每小时公里。
“里海怪物”的飞行高度极低,在1-5米,而由于地球曲率的原因,这个高度已经是大多数舰载雷达的盲区,同时由于地效飞行器在飞行时不接触水面,舰艇上的声纳探测就失去了作用。换句话说,当你发现“里海怪物”时,它就已经出现在你的眼前了。
此外,其更是两栖登陆的利器,通过灵活调节飞行高度、速度,可以轻松越过专为登陆艇、气垫船设置的垂直障碍,而且还不受海区、海岸和复杂地形的限制,实施纵深打击,相比之下“鱼鹰”倾转旋翼机还有“野牛”气垫船实在不足为道。
另外就是堪称恐怖的载重量,达到吨,满载情况下可以一次可运载名士兵,16架直升机,几十辆汽车和火炮,或者完全用来装载超音速反舰导弹再配合上其的速度优势和隐蔽性,突入到敌方航母战斗群来对敌方舰队实施致命打击。
既然地效飞行器的*事潜力如此巨大,为何最后却销声匿迹?原因还得从这里说起,根据原有的设计目标,地效飞行器可以在高达1.5米的波浪中运行,这听起来不错,但实际上,地效飞行器根本无法在恶劣天气的公海上试飞,只能在天气条件较好的内陆海洋中运行,例如里海,黑海更别提跨越五大洋了,事实上,年“里海怪物”就因为恶劣的天气原因而被巨浪拍毁的,而这个问题不解决,“里海怪物”的实战意义完全得不到体现。
再加上其极低的飞行高度,它的十架喷气式发动机非常容易受到海水和异物损坏,还有控制困难这一缺陷,想要在翼地效应中安全飞行,需要驾驶员精神高度集中!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团队寄希望于进一步发展来完善地效飞行器,但为时已晚,新上任的苏联领导人勃列日涅夫热衷于核导弹还有远程轰炸机,对于这个项目完全不感兴趣,认为是在浪费金钱。
失去资金支持的“里海怪物”无法继续发展下去,团队只能转而开发一些小的地效飞行器,而这些小的地效飞行器在抵御海浪还有安全飞行上更加没有优势,高昂的研究经费碰上了苏联日益下滑的经济实力,终于在年代,地效飞行器研究团队被迫撤销,而随着苏联解体,地效飞行器的最后一点希望也彻底消散。
未来会怎样?
苏联工程师Alexeyev证明了地效飞行器是可行的,而且证明了地效飞行器做得越大就越稳定,越能抗风抵浪,但是苦于没有资金导致吨重的“里海怪物”成为绝唱,未来会否有国家进行一次突破,做出更大的地效飞行器,从而一举解决之前“里海怪物”存在的一切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