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小篮子
编辑
羊咩
我现在最近在思考「自由」和「规则」的问题。
我们属于照书养娃的一代妈妈,譬如「自由的成长」、「快乐的童年」这些概念从一开始就好像DNA一样,刻进了我们的身体。
可是我有时候会觉察到一些问题,开始只是隐隐约约的,后来有一个契机,让我开始正视我的感觉。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去到村里一处像世外桃源的地方,那里的老板盖了一个用来禅修静心的空间,院子道路整齐、屋舍俨然,到处都是果树,很空旷,也有一种舒心的感觉。
老板娘说自己做了一辈子的全职太太,女儿出国上大学之后,突然间发现自己必须要重整旗鼓,做点自己的事情,就开始经营这个地方。
聊了我们的教育理念之后,她渐渐对我产生了好感,然后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
她说:“你们知道我为啥好久不敢出来见你们吗?”我摇头,她接着说:“我一听要来25个孩子,吓死我了。”(注:当时我们要做一个冬令营活动)
我问她:“为什么啊?”她说:“有一次来了一个小朋友,在玻璃地板上狂跳!还有一个小孩子,掐着我养的那只龙猫的脖子使劲儿晃,我就告诉他,龙猫还小,你这样对待它,它会吓坏的,会疯跑的,没想到第二天他还继续!还有一个小朋友来我这里,看到我家的葫芦要拿走,妈妈不让拿,然后那孩子就在地板上打滚儿狂哭,后来妈妈就把他给拖走了,我心里好不舒服。”
她说完之后,我的脑子里立刻冒出了三个字,熊孩子。
其实这样的故事太多了,知乎上就有一个问题叫“如何反击熊孩子”。
有一个餐厅,在店面里贴出一张警示牌,上面写着:“本店不欢迎在店内,高声喧哗制造噪音的人士,请不要再以小孩本来就会吵闹当借口,养育是作为父母亲最基本责任,请尊重其他人的用餐权益。”
正常的观点是说,每个熊孩子背后都有一个熊家长。
当然,家长以身作则是必须的,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看,很多时候我们自己好像都拿孩子的无理取闹没有办法,所以我想这里面是不是还存在一个教育理念的问题:
那就是,自由成长的界限应该在哪里?
小蘑菇有一段时间对她爸爸会出言不逊,很容易发脾气。一开始我们当然是耐着性子同她沟通,可是后来发现如果一味的追求宽容、自由,其实并不会给她一个强有力的行为引导。
我跟一个很年轻的朋友交流,他负责一个学校的接待工作,接待了很多带着孩子来报名课程的家庭。他认为家长过份地“尊重”了孩子的想和不想,要和不要,看上去在很多家庭里,父母和孩子的角色本末倒置了。
我反思了一下自己,发现有时候确实是这样,过份的尊重,过火的自由,让我在一段时间内失去了对孩子说“No”的能力。
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我最大的困惑就是“她又怎么了,怎么会有那么多的喜欢和不喜欢,为什么稍不满足她就开始产生那么多的情绪。”
我相信这个困惑,很多妈妈都会有。
女儿们当然很优秀,事实上她们都不属于开头的那种“熊孩子”,而且在家里相对自由宽松的氛围下,她们也确实充分发展着自己的天赋。
可是同时,我也看到了她们身上出现的一些小习气。
我想这个锅,不应该由「自由教育」来背,而是我们错误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内核,过于极端的把「自然后果」当作教育孩子的宝贵技巧。
现在很多妈妈都把「不说教」当作尚方宝剑。可是不说教和不说话,完全是两码事,不是吗?
我记得小时候在家里,妈妈很少教育我,但是偶尔说几句“金句”,我每次都会受到鼓舞,信心满满。家里的规则很明确,事情是分对和错的,为人处事是有规矩和准则的。
所以我从小到大都是非常听话的孩子,几乎从没有跟父母吵过架,我尊敬父母,不想给父母惹任何的麻烦。这些意识,我从家里,带到了社会上,骨子里有很多的规则和是非观念。
过去一度很抗拒这些,认为都是父母强加给自己的,现在随着自己的成熟,我越来越发现这些原则的重要性。
这些东西没有让我不自由,反而让我因为这些基本的做人准则,获得了别人的尊重,也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简单说,这个叫做家教。
可是这一点,到后来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却丢了。我没有把那些自己的准则,变成一种习惯化的家庭生活指南,让它们成为孩子的日常行为,而且还弱化了很多自己曾经的准则。
我太如履薄冰了,深怕自己的一个行为,都影响到孩子的自由发展。在学习育儿理念的过程中,我只记住了一个个片段的知识点,譬如「自由」、「尊重」、「非暴力沟通」等等,却忘记了一个更大的规则和前提,只是无限地容纳孩子在家庭之中的需求。
这个前提就是:所有的教育方法,都必须放进生活这个大环境里。人在生活里,面对社会,面对其他人,是有所为,有所不为的。这个大前提,会生发出很多行为的小准则。
而这些大前提和规则的遵守,恰恰应该是教育中更加核心的东西。如果没有这个大前提,我们所学到的那些教育就如同记忆考试中之中的知识点,会被片面的强调和运用。
等发现问题出现的时候,就有点晚了。
就拿自由来说,任性不是自由,自由的背后是自我选择,和自我承担。
黑格尔说:“任性是一种非理性自由,人性的选择和自我决断都不是出于意志的理性,而是出于偶然的动机以及这种动机对感性外在世界的依赖。”
给予自由非常重要,让孩子有充分的自由、不受限,是充分发挥孩子的能力的前提;但同时,在社会中,遵守公共秩序,不打扰别人,不给别人的自由和空间带来干扰,是我们作为社会人的前提。
举个例子就是,孩子随意发脾气、不尊重别人、不遵守公共秩序,这个不是自由的问题,而是因为他无法正常和自如地面对外在世界,所采取的一种消极的应激反应。
这个不叫自由,这个叫胡闹。
我们要给孩子的自由,是允许他们长出一种理性力量,在自我意志的引导之下,作出选择,并且要学会承担他们自由选择所带来的结果。
这是「自由教育」的核,而不是无限制的容忍,让他们去自行发挥,随意成长。
鼓励孩子有独立的自我,同时又拥有群体的融入能力,才能够支持孩子成为一个社会人,成为一个能够让环境欢迎的人。
亲爱的孩子,我希望你能自由的飞翔,但千万不要因为任性失去了社会对你的接纳,失去了真正能够参与到这个精彩世界里的机会。
-end-
往期精彩
爸爸的托举,会点亮孩子心中的精神灯塔
一次好的陪伴,就会带来一次温柔而有力量的成长
我希望孩子能被清晨的阳光唤醒,而不是……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