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在阅读里自由 [复制链接]

1#
白癜风那里治的好         https://m-mip.39.net/nk/mipso_7637171.html

在阅读里自由

十年前,我决定在上海定居。空空如也的新家里,拥有的第一件家具是一只白色书架。那些等待家具送来的晚上,从书架上取下一本书,随意选一个房间打地铺。后来,我在世界上的很多角落重读这些书,会隐约想起那些夜晚,带着若有若无、近乎乡愁的情绪。

福楼拜说:“语言是破锣,我们在上面敲打出节奏,引得熊起舞,但我们真正想要做的是感动星辰。”写作者的挣扎与失落确实如此艰辛,但作为读者的我却以更轻松的方式见证着那些感动星辰的力量,那是在大量阅读后独自思考的时刻,书中那些美好的、超越我理解范围的想法,它们最初彼此碰撞时产生的微小火花,有一天会突然像爆炸开的星云般再次出现在我脑海。作者,一个我并不曾谋面的人,或许也不属于同一个时代的人,把这个危险又美妙的想法放进了我的脑袋,在我准备好之后,引爆它。

相比想要点亮星辰的写作者们,作为读者的我们,更像是追逐光亮的飞蛾,生活中遇到的所有微光都让我们想起书中见过的耀目光华,它们是写作者以自己的才华向我们展示的另一个世界的光辉。

要等我自己开始写作,才渐渐明白所有给人带来愉悦享受的艺术创作,包括写作,背后都是辛劳。没有顺手拈来的技巧,不过是举重若轻罢了。我们花很多时间下重功夫去学会看起来轻巧的创作风格,让人获得片刻安慰或思考,得以在庸常生活中获得放松和喘息。

是上海这个城市将写作这个意念放进了我的头脑,她日常、便利、亲切,这里有简单的生活节奏、模糊的季节转变、平铺直叙的生活,写作似乎成了再自然不过的事:纸笔都备好了,你也在桌边坐下了,就让字落在纸上吧。

卧室的角落

书架送来前,我把常看的书堆在卧室的墙角,要找书时通过颜色厚度和开本猜测是不是我要找的那本,独属于我的有趣游戏。

从读者到译者

我给自己找了一份安稳的工作,业余用半年的时间,把伦敦留学时随手写下的片段整理成一本小说。然后又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将过往的游记整理成一本随笔。然后我开始翻译。

翻译是最深入仔细的阅读。

年,我把那本旧书摊上偶然买到的WestWiththeNight反复翻阅之后,决定将它翻译成中文。在创造单人驾驶小型机飞越大西洋的历史记录之前,这本书的作者柏瑞尔曾是非洲大陆唯一的女飞行员和冠*赛马培训师。她以自己的一生证明了在这个广阔的世界上,向往自由的灵*可以走多远,看似渺小的人类又可以迸发多少勇气。我把这本书推荐给在上海认识的唯一一位编辑,他问起想要翻译这本书的原因时,我只回答:它很好看,值得翻译。

初版问世七年之后,编辑决定为《夜航西飞》做一次全面的校订,准备再版。像当年翻译时我会在旅行途中随身带着原版的WestWiththeNight一样,为新版再次校对的过程中,我一直随身携带第二版的《夜航西飞》。至年的跨年长途飞行,我在睡梦中醒来,飞机正飞跃伊斯法罕灰绿色的群山。

这七年中发生了很多事情,我的书架从一个变成三个,然后是五个。很多梦想在实现之后再看,也不过是一时一地的目标而已。这一城一池的得失,像柏瑞尔从肯尼亚飞往英国途中怎么也找不到的那第四个伊利亚城堡,不太经得起推敲,但也的确是我们生命轨迹的一部分。曾经读过的书如果再次翻阅,会从同样的字句中体会到别样的意味。那是我们在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之中,经由不懈的追求而眺望到的一条更为广阔的地平线。

新书架

第一、二个书架因不堪重负而变形之后,我订做了更牢固也更实用的铁书架。

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的旅程,是让译者期待又胆怯的历险。

年,上海这座城市开始像穿旧的外套让我觉得舒适。那年决定挑战自己不熟悉的作品,翻译《一切破碎一切成灰》。在这本被《时代》周刊评为“年度十大好书”的短篇集中,生活在纽约的年轻作家威尔斯?陶尔用九个戛然而止的故事写出了这个看似热闹又仿佛荒芜的世界上,人与人之间的无限隔阂。当最初对爱的乞求得不到回应,我们开始将自己受到的伤害再加诸他人,因此产生了一出出有意或无意的愚蠢的悲剧。

这些精悍的短篇让我明白,创作一个全新的世界是写作者的责任,领会这种自由并从寻常生活中摆脱,则是读者的责任。读者也需要同样的想象力,去思考去体会。同一段文字同一个故事在不同人心中指明千万种不同的道路才是文字真正的魅力所在。没有被误解的书,只有没被读懂的书。就像在不同的人生阶段我们对同一件事会有着截然不同的态度与处理方式,我们可以在同一本书里看见截然不同的内容,它们像水晶不同的切面被不同的时光照亮。

年,我终于从翁达杰的读者成为他的译者。翻译是在上海独有的阴冷寒冬开始的。翻译的过程中,我像阅读一个新作家一样从全新的角度去看他的作品。看他怎样将对故国的深情,凝聚在这主动回首的直视里:用一本书为这个国家与她的人民发声。纪录下即便战争这样不人道的灾难依旧无法摧毁的美好和坚韧。我第一次读到翁达杰的作品时才十五岁。等我翻译他最重要的作品时,已经三十岁了,我和他并肩走过斯里兰卡内战的修罗场,经历了我这些年阅读生涯中最艰难也最难忘的成长。

年春天,《安尼尔的**》中文版正式出版,同年底历经波折终于付印的布面精装版《夜航西飞》出现在我上海住处的书架上,旁边是我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把你交给时间》。觉得一场漫长艰辛的旅行真正告一段落。

从翁达杰的读者成为他的译者,间隔了15年时间。

从读者到写作者

“那你为什么要翻译呢?”曾接受过一个以译者为采访对象的访问,编辑将那个选题命名为“持灯的使者”。在回答这个问题时,我突然明白了“持灯”的含义:每个写作、翻译的人都不过一时照亮,但因为无数人的阅读,这点微弱光亮会一直延续下去。

翻译翁达杰的那年,我辞去了工作。原本准备什么都不做过一年随波逐流的生活。结果发现生活原来这么忙碌,过去因为工作而忽略或放弃的事情,要做好它们也很花时间:比如几个星期的长途旅行,比如种花,甚至喝茶。我觉得我们在忙碌之中会变得盲目,忽略了生活中的美好细节,最后就像缺乏养护的机器被快速损耗。我们抱怨生活无趣,很可能是因为我们没有爱过、经营过自己的生活。我把这一年的生活都写在了新的散文集中,这本书的版税让我开始了更远更长久的旅行。

随后的两年,上海的家长时间空置,阳台上的植物生生死死。我在旅途中写作。每个人都有自己获得灵感的方式,我需要这些远方的城市,也需要上海给我的熟悉感。符合内心期待的那些,成为了安全感,那是我们得以立足的基石。不如预期的那些,让我们失望,但或许它们就是生活的本来面目。而超过预期的,那些美好的事物,就是灵感,值得你记录与书写。

探索外在世界是一个验证内心的过程,走得越远,不如说越走越深。人会因阅历而更了解这个世界,并了解自己,在这个世界的位置,与他人的关系。到一定年纪或者说足够强大的时候,你会停止寻找的姿态,无论是寻找同路人,聆听者还是依靠。你停止对外在世界的期待,你开始全力以赴应对自己,充实自己,完善自己,你等世界来到你面前。

旅行途中,我随身带着喜欢的书。也看了很多机舱杂志和机场、火车站出售的新小说。其中很多在旅行结束时留在了座位上。

除了距离,孤独也是我的灵感来源。我在Kindle里购买的第三个作者是太宰治,因为他说:想着去死来着,可今年正月从别人那拿到一套和服。算是压岁钱吧。麻质。鼠灰色细条纹花色。是适合夏天的和服。所以还是先活到夏天吧。太宰治也曾说:幸福感这种东西,会沉在悲哀的河底,隐隐发光,仿佛金砂。第一本书则是《斯通纳》,另一个孤独中走过一生的人的故事,但是他在弥留之际,觉得幸福。

万物是内心投射。内心丰盛的人,不会看见一个荒凉的世界。一个人要过得快乐,懂得体会孤独、不惧怕寂寞,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拥有精彩的精神世界,勤于思考。如果你能在日渐纷杂的世俗世界里拥有自己的原则与追求,而不仅仅人云亦与,满足于速食的生活方式,你就能打开一扇门,通往一个更宽广的世界。

以前总有人问我旅行的意义,现在常有朋友在读书会上问我阅读的意义。我也时常问自己一本书可以改变什么?一本书带来的问题,或许需要阅读另一本书来解决。生活能教会我们的,是否也一早在书里写过?

书房和世界各地的酒店,都是很适合写作的地方。

如今的我们,容易孤独,所以也很脆弱,这脆弱需要很多爱来支撑。我们与人交流,仰慕他人,建立关联,社会的认同使你感觉完整。于是在各种媒体平台、虚拟沟通渠道里,很多人把自己撕成了碎片,将破碎的宣泄当作表达,说太多做太多,近乎绝望地等他人路过捡拾这些片段,留下评论或点一个虚妄的赞。但真正的表达,真正的思考,关怀与传递,从来都是一个完整的独立个体才能完成的事。自我在自身,不在他人。期冀救赎者,请先自救。就像“完整”并不代表封闭,而是换一个更宽广的视角,是很多你原以为不可能的另一种可能。这一切,阅读能够帮助你达成。

生活里,都是隐喻。它们在书中,成为故事。如果用心,我们常能在陌生人身上发现自己的秘密。阅读让我感觉到世界的小,充满一场场无言但默契的相逢;也让我感觉到世界的广大,我们带着自己见过的风景、经历的故事,长路迢迢遇见,每一个决定都可能改变各自的命运。或许我们的故事就像这本书里的人们一样,早已经开始,如树的根在深不见底的土壤中交错,而空中的叶子无知无觉。我们会在阅读中明白,这密切与浑然不觉之间的对照,才是命运的诗意之处。我们并不那么孤独,书里书外,多的是同路人。

从写作者到读者

当我被生活所困,反而更深切地感受到阅读最大的魅力:自由。创作的自由不仅仅属于写作者,也属于读者。阅读没有标准答案:理解一本书的方式同样也是自由的。阅读甚至不是为了解答,阅读不是功利的事情,但又能为太多事找到答案。阅读因为这自由而美好,写作者们则因给这份自由提供了土壤而伟大。那些在自己一砖一瓦建造起来的城堡中跳舞的作者,是他们那个宇宙的上帝。那些迷人的作家,未必有炉火纯青的技巧。但他们将万物被观看到的另一种方式展现在你面前,展现了生命的无数可能,以及人类思想的美妙。

很多时候,我希望自己的心能更广大宽阔,突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装下所有读过的好故事。有时候我想蜷起身体,蜷得很小很小,藏身于书架的角落。像被宙斯缝进大腿的狄奥尼索斯,出生了两次。我曾在大英博物馆的杜维恩展厅,久久停留在那尊破损的狄奥尼索斯雕像前。后来我欣喜地明白,选择读怎样的书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我们自己选择的重生方式。

因为有书,因为阅读,因为思考,我真正理解了佩索阿的这句话:我的心略大于整个宇宙。

我的第七个书架。

致爱读书的你:

Kindle中国现已开启城市阅读计划,正式邀请你参与线上城市故事征集!请以“城市与阅读”为话题写下你与所在城市的故事。

参赛方

大赛奖励

被选中的优秀文章有机会在Kindle中国官方微博/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