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潜水游世界第次分享
出处/PADI
北京时间2月19日凌晨4点55分,美国“毅力号”(Perseverance)探测器成功在火星登陆。
这是“毅力号”着陆后传回的影像,配文:hello,World.
当法国作家朱尔斯凡尔纳写下《从地球到月球》(年)、《海底二万里》(年)和《月球周围》(年)时,太空飞行还只是一个初期想法,水下呼吸还十分早期,医学家们还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减压病。
许多人认为他的小说描述的是以幻想为基础,不可能实现的超现实。但在不到年内,人类已经实现了他的想象。
早在20世纪60年代,人类探测火星就开始起步。到年之前,共实施了44次火星探测任务。
去年,中国也迈出行星探测的第一步:奔向火星!
年7月23日12时41分,「胖五」带着「天问一号」点火出发。
年2月10日,「天问一号」顺利实施近火制动,完成火星捕获,正式踏入环火轨道。天问一号计划于年5月至6月择机实施火星着陆,如果成功着陆,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个首次通过一次任务实现火星环绕和着陆巡视探测的国家,也将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车安全着陆和巡视探测的国家。
「天问一号」探测器拍摄的第一张火星图像
凡尔纳的小说中也曾描述太空探索与海洋探索之间的特殊联系。
太空旅行和海底勘探的相似性,至少可以通过以下几个层面来解释:
我们对海洋和太空的每一次非短暂探索都需要生命保障。需要借助科技从头到脚保护我们,帮助我们在海里或太空呼吸、看东西、避免热应力及有效移动等。我们需要注意压力变换带来的减压病(DCS)风险及其他风险。我们分享“失重”的经验(技术上来说,分别是微重力和中性浮力),只有进入太空或潜入水下才能完成。尽管复杂程度不同,但我们都需要专门的培训来探索这两种环境。
基于此,大多数宇航员都是潜水员这件事就不足为奇了。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宇航员就开始在水下练习太空行走。如今,美国宇航局中性浮力实验室(NASANeutralBuoyancyLab)、欧空局中性浮力实验室(ESANeutralBuoyancyFacility)和其他类似的国际航天机构,仍将在水下练习太空行走列为他们的常规训练。
去年,人民日报也曾报道过航天员水下失重训练的大片:
水下失重训练是国际公认最有效的失重模拟手段,航天员通过在中性浮力水槽中的训练,掌握失重状态下运动的协调性和姿态控制,以及空间运动、空间操作、运送货物、维修作业等活动的方法与技巧。
航天员们身穿中国自主研制的空间站“飞天”水下训练服
多年来,航空航天业进行了无数项研究,从减压研究、设备氧气相容性到高氧的使用和高海拔暴露值研究,使我们作为潜水员受益匪浅。同样,航天界也将潜水的研究应用到自己的需要中。
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NEEMO项目也非常能体现海洋和太空的连接。自年以来,NEEMO一直在美国佛罗里达群岛使用Aquarius水下压力舱进行太空模拟。
在NEEMO任务期间,宇航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科学家们通常会在水下生活一周的时间,他们会处于压力饱和状态,同时开展对太空飞行的研究——但在这段时间,他们其实是潜水员。因此,NEEMO的科研人员也研究海洋生物、水流、植物珊瑚等,他们用与海洋学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太空飞行。
在缩小海洋与太空之间的差距时,宇航员与潜水员的真正联系并不在于技术和极端环境,而是我们。
我们可能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同时成为潜水员和宇航员,但其实在心中,我们许多人都是:喜欢去相对人少的地方、充满好奇心、喜欢挑战,甚至可能对技术有一点着迷,这些特点驱使着我们希望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方式给自己的生活带来一点改变。就是这些特点将我们与探索地球、太空之间的限制打破,驱使着我们成为潜水员和宇航员。
如今,对于我们许多人来说,让我们远离太空的不是欲望,而是途径。
到目前为止,全球只有不到人去过太空。成为宇航员的限制很多,而太空旅游的趋势目前也才刚刚崛起。
但探索地球空间——海洋的限制就相对较少,几乎任何想去的人都可以潜入海里,但一定要注意医疗和心理方面的安全状况。尽管潜水的限制较低,但作为一名潜水员的你也像宇航员一样无可替代。
目前全球有数百万人是经过认证的潜水员,但这仍不到世界上想尝试潜水的人口的百分之一,一定还有数百万人想要去体验,我们可以帮助他们——帮他们实现愿望,带更多人认识海洋。
多年前,朱尔斯凡尔纳在《海底两万里》中写到:“海洋就是一切,它覆盖了地球的百分之七十,它的呼吸纯净而健康。它是一片巨大的“沙漠”,人们在其中永远不会感到孤独,因为人们可以从四面八方感受到生命的活力。”
延伸阅读:
人生只有一次:去潜水,去探索世界边缘
南海之眼——探索神秘海洋蓝洞
由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