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22日,中国乃至世界损失了一位“国宝级”的科学家——袁隆平。这日早上一打开网站就惊闻袁隆平院士的坏消息,好在不久又有辟谣,当时许多人都庆幸并祈祷袁老身体安好,可到了下午13点,噩耗还是传来了,人民日报“无情地”发布了袁老已走的新闻,享年91岁,全国人民都悲痛不已。
今日青海果洛州玛沁县发生7.4级的地震,此地震青海省范围普遍有震感,然而这位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的老科学家的离去无疑是全国十多亿人心中的地震,震感又何止于7.4级?
假如没有袁隆平孜孜不倦地研究和培育杂交水稻,中国的老百姓要推迟多少年才能吃得上饱饭?
在袁隆平出生的那个年代,全世界正发生大饥荒,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中有数百万人口非正常死亡,而中国正时值兵荒马乱中,江淮大水灾、哈尔滨大水灾又来势汹汹,天灾人祸,那时的粮食有多金贵?或许只有当时的有钱人知道,因为穷人根本连米汤都不可能有。
袁隆平祖籍江西德安县,其祖父是晚清举人,算得上是“耕读之家”,袁隆平年生于北京,年8月考入重庆北碚夏贝相辉农学院农学系,1年后因院系调整,并入重庆新建的西南农学院家学系就读。虽然袁隆平报考的农学院,但其实农学并非是他的第一志愿,从排名上来说,应该是他的第三志愿了。
袁隆平本想当个运动员,因为他从小就喜欢游泳,同学还给他取了“浪里白条”的绰号。年,西南地区举加了第一届人民体育运动会,袁隆平在川东区的选拔赛中轻松拿下第一名并进入决赛。不过,成都的小吃过于诱人,袁隆平一个没忍住,尝试了各种名小吃,结果比赛时闹肚子,最后得了个第四名,而前三名都进了国家队,他却被“打”了回来。
当然,类似遗憾的事情在袁隆平身上并非最后一次,因为他原本还可以当上了空军飞行员的,但结果又是擦肩而过。
在袁隆平大学期间,正值抗美援朝,国家打算从全国高校中选拔一批飞行员,袁隆平当时一腔热血,听闻此事,马上去报名。当时西南农学院参加选拔的大学生就有多人,每个人都要经过三十多项身体检查和测试,只要有一项指标不合格就会被淘汰出局。袁隆平一路过关斩将过了最后一关。虽然身体关过了,但政审关同样难过,因为袁隆平的父亲是一位正气凛然的爱国志士,且在民国时担任过官员,他会不会卡住不放?袁隆平心里也不确定,直到光荣榜张贴出来,才知道全校只有8个人被录取,而袁隆平就是其中之一。
袁隆平第二天就参加了空军预留班,戴着大红花准备磨刀霍霍上战场时,他们却又被退了回来,原因是那时国家要开始十年大建设,大学生很少,全国大概只有二十多万,所以大学生要退回来搞建设,留下高中生奔赴前线上战场。
命运让他有选择天空的机会,然而他注定只能选择土地。没有当上运动员或飞行员的袁隆平也许会有那么一丝丝的失落与不甘,在选择土地时又有那么一丝丝的无可奈何,可结果就是,选择土地成就了他,也成就了中国的农民们。
袁隆平毕业时服从全国统一分配,到湖南省怀化地区的安江农校任教,在任教期间,袁隆平经常在教室和学校的试验田之间穿梭,年7月的某一天,袁隆平在农校试验田中意外发现一株特殊性状的水稻。他利用该株水稻试种,发现其子代有不同性质,他把雌雄同蕊的水稻雄花人工去除,授以另一个品种的花粉,尝试产生杂交品种。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创业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植株,是"天然杂交稻"。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7月5日,袁隆平在试验稻田中找到一株"天然雄性不育株",经人工授粉,结出了数百粒第一代雄性不育株种子。随后两年,他不断地用不育株培育、繁殖,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年2月28日,他发表第一篇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刊登在中国科学院主编的《科学通报》半月刊上。此论文一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并引起中央相关部门领导的重视,然而当时文革爆发,袁隆平的研究被迫中断,尤其是年,他视若珍宝的七百多株珍贵秧苗,被人全部拔除毁坏,令他痛心不已。后来,袁隆平带着助手辗转云南、海南进行研究试验(过程是如何的艰苦卓绝,此处略过,有兴趣的可以搜一下资料)。
年,袁隆平终于培育出亩产公斤的杂交水稻。
当是时,中国粮食产量有多低下?据一些统计数据显示:年全国粮食总产量是万吨,而普通的水稻亩产量有多低?才公斤左右!!
公斤的亩产量是个什么概念?我们大概算一下,如果是体力劳动者,一人一天大概需要吃1-1.5公斤的大米才够饱,那么一年则需要-.5公斤的大米,1公斤的稻谷能出6成左右的大米,那么一个体力劳动者要消耗的稻谷约是-.5公斤,就算是一般人一年也需要-公斤的稻谷。按这样的算法,以当时的亩产量,大多数人都处于饥饿半饥饿的状态,因为当时全国人均的耕地面积也才2.2亩左右,以这样的耕地面积及亩产量,即使一年种两季,收成与支出绝对也是成反比的。
杂交水稻的培育成功,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大大缓解了国内的粮食问题。年,袁隆平获得第一个“国家特等发明奖”。如今,中国大陆一半以上、全世界20%以上的水稻,都是袁隆平研究试验出来的杂交品种。而在年5月22日,袁隆平指导的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3公斤,更是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面对有些人的恶意中伤(说杂交水稻难吃,说他生活豪奢),袁隆平一笑了之,也正如他后来谈起为何选择与大地打交道时道:“我做运动员被淘汰了,做飞行员也被淘汰了,就回来干农业了。”听起来感觉有些无可奈何,也有自嘲,却是袁隆平一贯的幽默,也有看透世事的轻松。
作为一个受惠者,我无比庆幸,中国多一位世界级的游泳冠军或是多一位身经百战的空军飞行员带给中国的荣誉感固然十分重要,但若因此少了一位拯救数十亿苍生的杂交水稻之父,那就不但是中国的遗憾,更是世界的遗憾了。
至今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袁隆平去接受政府嘉奖的“共和国勋章”时,他在家里"精心打扮"的那个场景:为了能够体面地出席颁奖典礼,袁隆平特意换了一身干净的西装,袁老平时在田里呆惯了,平时穿的都是地摊货,换了西装后,他笑得像一个孩子。
如今,我们再也看不到他那如孩子般的笑容了,只能在旧相片中缅怀……
袁老,一路走好,愿天堂没有饥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