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特斯拉到机器人:真正的需求在哪里?原创陈扬波复旦商业知识收录于话题#案例观察,2#机器人,1#特斯拉,1
·案例观察·
沃伦·巴菲特:我只投资那些有护城河的公司。
埃隆·马斯克:我的目标是填平一切“护城河”。
在科技和商业界一向以惊世骇俗作风出名的特斯拉公司总裁—埃隆·马斯克,在年8月再次用行动震撼了业界。马斯克宣布,特斯拉即将在年推出一款人形机器人——“Optimus”。同目前世界主流机器人厂商以实用功能为核心的定位不同,Optimus就像是将科幻电影中的角色变成了现实——1.72米高,完全的人类形态,拥有人工智能,且能够服务人类。
特斯拉Optimus机器人
如同马斯克之前创业的电动车、X-Space飞船等领域一样,Optimus立即招致了来自机器人和自动化产业界的讨伐及嘲笑。著名的机器人研发机构波士顿动力公司公开批评马斯克:“波士顿动力公司除了研发阿特拉斯(一款著名的双足拟人机器人),从未将其描述为任何东西,它(阿特拉斯)只不过是推动机器人尖端的一种方式:它甚至从未接近商业部署……波斯顿动力已经为阿特拉斯工作了十多年,马斯克认为他可以在一年内超越我们是多么可笑。”机器人工程专家,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教师卡尔·贝瑞也表示:“马斯克的演讲听起来类似夸大其词的炒作,目前机器人领域的重点是在制造业流水线中部署符合实际需要的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系统,而不是寻求制造复杂的机器。”
马斯克反对者们的共识在于:一个“复杂的,高度拟人化”的机器人已经被人类几十年的探索证明只是一个缺乏实际需求的,昂贵且无用的“玩具”;机器人,人工智能乃至任何超越寻常的技术研发,都应该围绕真正可落地的商业化需求来展开。也许Optimus类似于X-space飞船或脑机接口等炫酷技术,在将来可能取得惊人的突破,但离开了巨额烧钱投入和实际需求,这些看起来震撼业界的“噱头”技术路线不可能持续。
但是观察过去的案例,很可能马斯克才是对的。
特斯拉电动车
被誉为“钢铁侠”的埃隆·马斯克即使在硅谷也被认为是极端追求技术的怪咖,在马斯克看来,一切商业问题在技术面前都不是问题。从马斯克创立的电动汽车公司特斯拉的发展,可以一窥技术优势带动商业化落地的路径。
特斯拉公司于年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创建,马斯克在年通过领投A轮融资的方式加入公司,并通过后续收购实现对特斯拉的控制。
特斯拉Model3电动汽车
在马斯克入主特斯拉的前后,电动汽车在当时看起来完全不像一个拥有未来和“商业需求”的“好生意”:燃烧汽油的汽车及市场正处于发展的巅峰;传统的宝马、大众、丰田等巨头把持了全世界从高端跑车到大众家用车的全部市场;从高性能的跑车到家用化的紧凑型车,成熟的产品已经完全覆盖了消费者的任何一丁点需求;电动汽车受制于性能和基础配套设施的缺乏,形成了令尝新者望而却步的壁垒和障碍。更重要的是,马斯克和特斯拉在此前完全没有任何汽车的从业经历和经验。
虽然不能带来从业经验,但马斯克却给特斯拉输入了自身特立独行的个性和精神:对技术的狂热偏执,以及“不顾一切地前进”的风格。在马斯克看来,巨大的行业进入壁垒、已经稳固的市场格局和客户需求、几乎不可撼动的竞争对手在技术性能面前都是虚幻,特斯拉和电动汽车要想生存只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