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照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锻炼比喻的能力可以丰富孩子的想象力和 [复制链接]

1#

我们经常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扇子,为什么要这么比喻?为什么是比喻成扇子,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

只是因为外形像吗?

不仅仅是这个原因,“比喻”还有更深层的含义。

......

锻炼“比喻”的能力可以丰富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我们插上理想的翅膀~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什么是比喻呢,就是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这是比喻的一个基础定义,用于我们的学习过程中,也经常有这样的过程和思维,我们经常会把不熟悉的事物甲,比作熟悉的事物乙,来帮助理解甲的一些基本特征。

这个过程,和前面的举例子类似,都符合了理解的原则,把不熟悉的转化为熟悉的。

比喻的这种思维,在我们各个科目老师的讲课过程中其实都有涉及过,课本上也有这种思维的应用,不过大家可能了解的比较多的是语文上的这种修辞手法的应用,没太注意到其他科目中的应用。

这里我列举一些案例让大家看一下,体会一下。

语文我就不细说了,你们写作也经常会用。例如:大象的耳朵像一把扇子、还有诗句“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春风比喻成剪刀。

数学中,刚学数轴这一节,课本把数轴比作了平放的温度计。

英语中,学习字母时,常把S比作一条小蛇。

物理中,学习眼睛如何看见物体时,将人的眼球比喻成了照相机。

化学中,学习原子的结构,把原子比喻成了葡萄干布丁,电子比喻成了一粒粒的葡萄干。

道法中,这种比喻的思维就用的更多了。梦想这一节,把人生目标比喻成灯塔。

当然,其他科目和我列举的这些科目中还有很多的比喻例子,我就先只列举这几个科目的,大家可以在日常学习或听老师讲课的过程中,留心看看。

然后思考,为什么老师要这样进行比喻,为什么课本要把它这么比喻,以及为什么要让大家学习比喻?

这也就引申出了我们的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要比喻?

我们上节课不是讲过举例子吗,那我们借助一个例子回答这个问题吧。

上面举过一个例子,我们经常把大象的耳朵比喻成扇子,为什么要这么比喻,为什么是比喻成扇子,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呢?

首先第一点,因为形状相似,大象的耳朵和扇子都是比较圆,比较大的。从这一形状特征上我们进行了这样的比喻。

当然除了这一点,还有其他的原因。

大象的耳朵那么大,比人的大多了,而且大象常年生活在室外,那会不会经常有一些小虫子,比如蚊子苍蝇会经常飞进大象耳朵里?那大象是如何驱赶这些小虫子的呢?——当然是拿耳朵扇一扇。

那扇子是夏天用的,夏天的时候天气热,蚊虫也多,我们经常用扇子,除了扇风引凉,还可以赶一赶蚊虫。

所以你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到,之所以把大象耳朵比作扇子,除了是形状相似之外,往更深层的去思考,它两有相同的作用。

就从这么简单的例子中我们都可以发现出这样深层次的逻辑,那对于像数学中为什么把数轴比喻成平方的温度计,物理中把眼球比喻成照相机。

肯定也是希望我们通过温度计、照相机这些常见熟悉的事物,分析思考出数轴、眼球这些知识点中更深层次的逻辑。

所以说老师为什么要用比喻、课本为什么要用比喻,其实比喻的定义中就已经告诉我们了,比喻是指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

既然像你把大象耳朵比喻成了扇子,那肯定说明大象耳朵和扇子之间有相似之处。

学习的时候也是,既然把不熟悉的甲比喻成熟悉的乙,那肯定甲和乙之间有共通的特征,他们背后所对应的逻辑是一致的。

然而不熟悉的事物甲,因为我们认知有限,它的逻辑我们不好理解,但熟悉的事物乙想要去理解它就方便多了。

老师将比喻,课本用比喻都是为了借助你比较熟悉易懂的事物来帮助大家去理解一个知识,将知识化抽象为具象了。

那为什么需要你们掌握比喻的这种思维呢,从学习的层面上讲,帮助理解。

这就要求你在日常学习中,听老师讲比喻,看课本上的比喻时,去思考,为什么要把甲比喻成乙,乙和甲到底有什么相似之点。

就像为什么把数轴比喻成平放的温度计?

为什么不把它比喻成刻度尺,而偏是温度计?

温度计和数轴有什么相似之点?

为什么要把眼球比喻成照相机?

照相机成像的原理和眼球能看见东西的原理有什么相似之点?照相机的部件(镜头、底片和对焦)和眼球的组成部分有什么联系,有什么相似之点?

这些都是大家可以借助对温度计和照相机等熟悉事物的认知,去深刻理解课本知识的方式。

我们这次的训练也是,让大家进行比喻,不是说简单的把A比喻成B就好了,你在比喻的时候,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这样比喻,你比喻之后,A和B之间有什么样的相似之点?

这就是这次训练的目的,也是本节课要学习的思维,在重复一遍,是要在创造比喻的过程中,再思考本体和喻体之间究竟有什么样的联系(也就是相似之点),你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这样的思维也是希望你们能用到学习当中去思考的,就像我刚说的那些。

好,刚说的是学习层面,在往更高的层面上说,锻炼比喻能力,也是在丰富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思考事物甲与事物乙之间的联系,将知识与知识,知识与生活拉近距离,就是想象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人类能发明飞机等,也是在发明创造时,将飞机的模型和鸟的飞行进行想象,借助鸟的飞行原理,去应用到飞机模型的创造中。

当然这是更高层面的比喻想象能力,大家目前只用做到上述把它应用到学习中就好了。

分析完了为什么要比喻,明确了比喻的目的之后,那我们再来说怎么去做比喻。

在这里说明一点,创造比喻和创造类比的步骤是一样的,所以在这里讲解的时候,就直接一起讲了。

创造比喻类比的步骤

一共有五个步骤,我们每个步骤都来具体的说一下:

(1)提炼知识中的关键要素,并思考其中的逻辑和规律。

这里锻炼的时候很多同学是不知道如何提炼关键要素的,也不知道什么是关键要素,关键要素指的是这个知识中,不可或缺的最小单位。

也就是说如果少了这个词或者概念,知识的意思就不准确了,或者是完全改变了。

(2)寻找类比或者创造比喻。

尽量在个人经验中寻找与知识逻辑、规律和结构一致的事物,现实要达到完全符合比较难,这时候我们可以自己创造尽量符合的的图像或动态的影像。

从一个最关键的要素开始比喻,然后利用里面蕴含的规律拓展,把其他要素都比喻化到同一类型中。

大家可以先试试按照自己的思维做比喻,后面我们会详细讲解如何做。

(3)检查比喻恰当和不恰当的地方,对比喻进行优化。

我们经常会碰到找到的比喻只是部分符合我们要理解的知识,那么我们就最好是再找几个不同角度的比喻。

这样做不仅会对理解上的错误,也可以提高对规律和逻辑的理解深度,同时也能锻炼举一反三的思维能力,同时可以思考调整一下比喻中不恰当的地方。

(4)应用10岁理解规则。

是否能用这个比喻解释给一个10岁的小孩听?

假如我们的比喻还是和原来的语言一样,或者是更多的是复述而不是用其他类型知识来比喻类比,孩子是听不懂的。那么重新来过吧,直到我们找到简单到孩子能明白的比喻。

这里的10岁原则不是说非得要找10岁的孩子来听,我们可以让父母或者教练来评判自己的比喻是否足够清晰透彻。

所以这建议父母可以降低自己的理解能力,把自己当成小白来反问其中不恰当的地方。

(5)持续优化你的比喻。

重复上面的步骤,对重点知识进行持续优化,反复咀嚼。

持续优化比喻对于我们深度理解知识帮助非常大,每次优化我们都会发现不同的逻辑,或者是发现更多的逻辑,从而会对知识理解的更加全面。

所以不要怕浪费时间做一件事情,要养成将一件事情做到极致的习惯。

好,本节课主要讲解了三个内容:“什么是比喻”、“为什么要去比喻”以及“怎么去做比喻”,也希望大家能够真的理解为什么要去比喻,然后将比喻的思维应用于自己的学习当中。

人人本学霸,莫要负才华。

这节课就讲到这里,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类比的思维。再见!

END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